读书罢每天写1000字每周500字

有种努力叫“沉浸”

2017-05-02  本文已影响12人  蜗牛说
蜗牛说

努力工作、努力学习……,相信大多数人都明白“只有付出,才有相应的回报”这个道理。但是,相同的努力结果却往往不一样。

有的人努力学习英语,掌握了基本的英语阅读能力,也打开了通向另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

有的人努力钻研业务,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成就了自我,也实现了“财务自由”;

有的人努力读书,日日读、时时读,无处不读,结果的确读书很多,但也仅仅读过书而已;

……

看来只是努力是不够的,还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法。也就是说,首先要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结果为什么需要这样的结果

要说清楚原因,先搞清楚两个概念:外在梦想内在梦想(体验式梦想)。

外在梦想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我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事”。回想小时候的梦想,往往都是成为“科学家”、“发明家”、“医生”等等,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对这种梦想当只是短暂的想法。有些人可以实现,大多数人实现不了。要实现梦想,远不止是有一个目标这么简单。

还需要有内在梦想(叫做体验式梦想更为贴切)。纽伯格称其为“共鸣”:一种融入情境和事件的体验,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够熟练、轻松对事件产生影响,而且会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奇克森特米哈伊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沉浸”。

在某一领域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往往充分享受他所做的工作,并且乐此不疲。虽说工作和学习是痛苦的,但如果没有内心的感受,很难想象会获得成功。

鲁迅看书太专注,家人给他送饭后,居然把桌子上的墨水盒往嘴里放;

物理学家牛顿把手表当作鸡蛋来煮;

就连那些沉迷于游戏的人来说,如果没有游戏带给他们的虚幻且又真实的内心体验,相信也不会在网吧中如“白驹过隙”;

……

你看,如果梦想仅仅停留在外在,而没有内心积极的体验,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梦想”。现在,你可以回顾过往的经历,一定可以找到一些乐此不疲、时光飞逝、充满满足感的事例。

做上地铁,思考明天的日程安排细节,不知不觉坐过了站;

躺在沙发中看一部催人泪下的小说,就度过了一个下午;

集中精力几个小时完成一篇文章后才感觉饥肠辘辘……

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就的人往往经常进入“沉浸状态”,并乐此不疲。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都保持惊人的一致。

这些内在的体验就是——沉浸。

事实上,每个人都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体验过沉浸状态。一般来说,如果感到——时间扭曲(加快或减慢)、忘我、注意力高度集中、内心的满足感,那么你就已经进入“沉浸状态”了。在“沉浸状态”下,工作和学习的状态都是最佳的,也是轻而易举的。

你可以对照以下几个方面,判断一下是否有过“沉浸”体验:

1.注意力高度集中——专注、时间扭曲;

2.效率提升—— 同样一段时间内会有高质量的产出,并且感到很轻松;

3.强烈的满足感——这样的心理体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4.自我成长——这是最为核心的体现,沉浸的最终结果是换来个体的成长。

如同李笑来在得到专栏《通向财富自由》中反复强化的认知一样——注意力>时间>金钱。高度专注是个人成长的第一步,也是进入“沉浸状态”必不可少的条件。

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只要方法得当,“沉浸”也是可以复制和重现的

重现的第一步——识别沉浸的源头

你可以思考,最近一次进入“沉浸状态”是什么时候?当时在做什么事?在什么地方?周围的环境怎么样?你有什么感受?

举个普遍的例子:

当孩子出生,你见到他(她)的第一眼时,莫名的激动、手舞足蹈,如上天给你的礼物,他(她)就是你的整个世界,怎么看都不够,怎么看都是最好的!

重新回顾这样的体验有助于沉浸的重现,并可以尝试将它转移到不同的活动中。换句话说,“白日梦”并不是一无是处,“白日梦”中的各种美好体验事实上逐步强化我们的目标,促使我们向那种美好的体验迈进。当然,缺乏行动而光做“白日梦”是无法接近你的目标的。

重现的第二步——刻意练习

只是在脑袋里描绘美好的未来还远远不够,虽然它能让我们逐步看清目标,但那不过是虚幻的。

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安德斯·埃里克森通过组织研究相对年龄问题的“快乐组织”研究得出结论:天资被严重夸大了,优秀的人几乎都是后天成长起来的,而不是天生的;“沉浸”状态也是需要充分的准备,刻意为之才有可能达成

后天的成长需要不断的练习,但并不是盲目地锻炼。只有通过埃里克森所称的“刻意自觉的练习”,才能臻于精通的水平。

刻意自觉的练习具备三个关键要素:

1.设定具体的目标;

2.立即获得反馈;

3.既要转系提高技能,又要注重结果。

我们通常口耳相传的“有兴趣才能做好”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如果你不喜欢现在所做的事,那么你就不太可能特别努力去做,也就不能做到最好。

真正提升我们水平的不是文化,不是艺术,不是哲学,不是制度,不是自虐,而是刻意练习。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持续进步的关键就是持续地在“学习区”做事。

做好任何一件事,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都大概需要“10000个小时”,刻意自觉的练习是重要的“方法”。不奢求一招制敌,不盲目速成,这才是学习和成长的正确心态。

重现的第三步——管理能量

霍尼曼说:“卓越是一种神经质的生活方式。”只有不断的刻意练习,从有可能成为一个行业中的1%。

大多数人注重管理时间,而卓越的人懂得管理自己的能量。在通向卓越的路上,99%的人都会中途放弃,之所以中途放弃,是因为太苛刻。这和刻意练习并不矛盾,刻意练习是走向巅峰的必经之路,但在这条路上,需要张弛有度,拥有一种能量,能让自己把时间和才能都投入一件事上。

大多数人看起来都不具备这种能量,他们对最终的结果期望过多,对有多热爱自己正在做的这件事想的太少。“被迫地刻意练习”是行不通的。卓越的人做事是出于自己的选择,而不是义务。只是当作义务,实际上在消耗自己的能量。

所以,在选择之前,先问自己一个根本问题:

你愿意为什么而努力?

“愿意”意味着获得自由(能力自由、心理自由、财务自由)取决于你要独自承担实现这样自由的责任;意味着你发自内心的兴趣;意味着你会面对实现这个目标过程中的坎坎坷坷。

所以当面对挫折、障碍和失败的时候,重温梦想,管理能量——多一些正能量,正确对待负能量。

与其抱怨自己遭遇的不公平、轻视别人取得的成功,还不如彻彻底底的把注意力放在眼前,只有真正理解这个道理,才有可能取得一点“小”成绩。

人类往往是受习惯支配的动物,惯性的力量太过巨大。与其对应的是,不论是好的习惯,还是坏的习惯,改变都是极其困难的。

所以,在当自己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告诉自己——有种努力叫“沉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