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纲要》读书总结(一)

2018-07-30  本文已影响13人  谢意

一直以来,班主任,小学班主任,都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因为班主任就意味着没有穷尽的杂事琐事,脚踩风火轮疲于奔命的节奏,唠唠叨叨的碎碎念,还有来自学校和家长各方要求的狂轰乱炸。

当了班主任,就意味着需要无休止地投入时间和精力来管住学生,依靠权威和技巧来让学生听话,斗智斗勇可谓是黔驴技穷啊!但即使是这样,就能带出一个健康主动、自觉发展的集体吗?长期依赖班主任的提醒与督促,自我控制、自我设计的能力日益缺失,一旦离开老师,就会不知所措、一反常态、判若两人……

真的是这样吗?只能这样吗?《指导纲要》中的一句话让我眼前一亮:班级应该是学生的家,要让孩子们成为班级的“小当家”。教学中的真正艺术是和学生的合作。

“合作”多好的一个词!生活中方方面面不都在合作吗?为什么我们的班主任就一定要大包大揽,以为自己是金刚不坏之身呢?

想想带那个班两年,从元旦节目汇演的准备,分餐工作的有序进行,班级文化的设计和布置,到后来野餐活动的成功举办,包括假期各小队组织的活动,都是合作的结晶啊!

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孩子们可以被动应付,也可以积极主动,倾情参与。主动和被动的区别在于生命活力是否被激发?是否把自己当成了小主人,小管家?当被赋予这样权利和身份的时候,他们便焕发出不一样的风采。

为了一个出行方案,他们可以讨论得不停不休;为了拍一个小组集体照,重感冒的孩子可以带病前来;他们发动家长,发动所有能想到的资源……令我一惊再惊,也让我乐得当一个甩手掌柜。

只要努力将班级还给学生,努力推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就能深切体验到学生身上所蕴藏的内在力量。而我们的班主任也能由一个站在学生对立面的“管理者”,成为站在学生后面的“鼓励者”,又由站在高处指挥学生进步的“设计者”变为跑在前面带领学生发展的“引路者”,最终成长为站在学生中间、以学生立场看待问题、与学生一起发展的“合作者”。

正如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说:“教师不是儿童灵魂的设计师、工程师、建筑师,因为儿童的灵魂不是一堆无生命的建筑材料。实际上,儿童的灵魂是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激情、改造和创造的力量。因此,对儿童的灵魂来说,需要的不是塑造,而是丰富、发展,使他们具有理想、信念,养成热爱人们、大自然和生活的习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