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刘备深得民心,为什么没能一统天下呢?
《三国演义》中,刘备代表的是正统,是汉家王朝的继续,以仁义立国对民,深得民心。可为什么没有得民心者得天下?
其实,这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得民心未必得实力派支持。
刘备自认为以仁义立国,对老百姓也的确仁义,最能表现刘备仁义的事件,就是新野弃城时,带着不愿舍弃他的百姓一起撤往江夏。
百姓能跟随刘备逃亡,可以看出仁义的确能得到民心,可惜的是,刘备在这之前一直没有长期稳固的根据地,没有实力让统治下的老百姓安居乐业,对老百姓的仁义也无法起作用。
除此之外,刘备得民心,在取荆州前却很少得到各地实力派的支持。在这方面,曹操得到了颖川集团的支持,孙权得到江东大族的支持,他们贡献人力物力,成为他们统治的基础。
其二,时机因素。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大爆发后,刘备也参与平叛,只是自己身单力薄又没有实力贿赂朝臣,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任。
十八路诸侯讨董失败后,各路诸侯开始了兼并战争。刘备在各路诸侯之间辗转腾挪,也曾短暂拥有过徐州,只可惜这时候身边并没有大才出谋划策,一败再败、四处颠沛流离,最后又依托荆州刘备,暂居新野。
在荆州期间刘备得到了诸葛亮以及荆州人士的支持,拥有了出谋划策的大才和战略规划的谋事集团,这时才文武齐备。
可是,这时候的天下已经完成了第一波兼并,北方已被曹操控制,江东在孙氏父子三人的统治下,也逐渐稳固,形成颇具实力的地方割据势力,这时候留给他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其三,民心的变化和对手对民心工程。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军阀混战,但天下民心归汉,这也是袁术称帝后迅速败亡、曹操迟迟不肯称帝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备仅凭借一个“皇叔”的身份,就能得到很多人的拥护,也和当时民心思汉有关,当然也离不开刘备自己的“仁义”。
经过几十年混战、疾病,天下百姓人心思定,这时候谁能给天下人带来太平,谁就能得到民心,已经和战乱初期人心思汉不太一样。
曹操虽然被人称之为奸雄,有时候为了利益不惜牺牲个别无辜人的生命,但对老百姓也还好。
比如征讨袁术时,严令军队秋毫无犯,割发代首就是那个时候出现的;再比如青州军的由来,当时就是把黄巾军进行了整编、安置,解决了几十万百姓的生计问题。
青州军唯曹操之命是从,也是因为曹操得到了青州军的民心。
民心的变化、时机的不同,刘备虽能三分天下有其一,却再也没有在有生之年一统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