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一百贝日更大挑战

蔬菜基地买菜记

2021-04-12  本文已影响0人  灿烂jx

在去“官渡之战”古战场遗址未果的返回途中,偶入郑州中牟蔬菜种植基地。

目力所及,满眼都是大片大片的塑料大棚。阳光照在淡蓝色的塑料棚膜上,反射出耀眼的光斑,仿若翻卷着蓝色浪花的浩瀚海洋。

一条宽阔的马路,紧邻着两侧的蔬菜大棚。路南边不远处,是一座很大规模的蔬菜交易市场。许多等待装车的大卡车,一水儿停在停车区里,工人们有的在忙着整理和打包蔬菜,有的在用叉车往卡车上搬运装满蔬菜的纸箱。

道路两边,停有许多小型机动三轮车,车上装着蔬菜。有的是捆扎成大捆的蒜苔、青葱、青蒜,有的是没盖盖子的成箱西红柿,也有一个一个大袋子的菠菜、小白菜、油菜、芋头、菜花、西兰花、长豆角。

还有装在方形塑料箱里的草莓,裹着保鲜膜,泛着光泽,令人馋涎欲滴。

也许因为喜欢素食的缘故,我对蔬菜瓜果有种本能的亲近。左右巡视可人的绿蔬,不经意间发现,那些或坐或站在电动三轮车旁的,都是脸堂黝黑,皱纹密布的老人。

老人们有的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有的夫妻二人俩俩相伴。只是他们既不急着吆喝售卖,也不太言语,默不作声的注视和打量着不太多的过往行人和车辆。

我在一对卖鲜嫩蒜苔的老夫妻面前停住脚。

“您这儿蒜苔拆捆卖吗?”

“不拆。”

“那您给我挑一捆小的行吗?”

“中。”

老太太口里的“中”还没落地,又接着说一句:“没称,卖不了。”

“估算估算分量就行,不怕少。”先生试图帮我促成交易。

“不中。”倔强的老人不依。

先生离开我和卖蒜苔的老夫妻,四下寻找能称重的称。

果然被外子寻到一个有称的黑瘦老太太,旁边是一车有机菜花,胖乎乎的老伴儿坐在三轮车边。

我看见先生低头跟老太太商量着什么,然后转头朝我摆手。

我知道这是商量妥了借称一用。

“我帮您拿着这捆蒜苔,去那边称重行吗?”

“中。”

重量称好了,价钱也确定了,付款又遇到障碍。老人只用现金交易,我们却只带了手机,口袋里没有钞票。

老人家拿起她的蒜苔,头也不回的走了:“不卖了。”

先生看了看老太太离开的背影,又望了我一眼:“这老太太真有性格。”

我说咱走吧,不买了。

先生却被眼前一大箱一大箱的西红柿拴住了腿,可惜人家依旧成箱卖,现金结账。

我俩正打算开车离开时,一个卖鹅蛋的老太太又出现在我们眼前。先生问了一下结算方式,然后告诉我在这儿等着,他去想办法换现金。

有了钞票,自然就买到了新鲜蒜苔,也买到了农家鹅蛋,还买到了新鲜的芋头。

虽然卖芋头的老太太同样没有称,却乐呵呵的随手捧了一捧,放在我装鹅蛋的袋子里,交易完成得即顺利又开心。

西红柿依然没有买成,因为老人家固执的坚持整箱售卖,即便多给钱也决不零售。

离开时,我和先生在感概农民的淳朴直爽和善良的同时,也感慨他们的固执和不会变通,更感慨自己要努力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改变思维习惯,尽可能多学习各种新东西,否则若干年后,我们也会变得和这些守在家门口买菜的老人家一样。

想起一句老话来勉励自己: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身体要动,脑子更要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