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三)
礼和村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自从2003年第一次去见未来泰水,就爱上了这个村庄。
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哗,人群的吵闹,物质的奢华,名利的追逐;山是青的,水是秀的,天是蓝的,云是白的,更要紧是这里多了一分朴质,少了一分浮躁。
我喜欢游走那里的巷宇之间,不时有几只大公鸡一拱一拱地往前走,拉下一斑斑的屎落在泥地上,偶尔有一两条狗爬在巷边伸出舌头呼呼的窜气,或一头母猪拖着沉重的肚袋艰难穿插于巷间。我通常会驻足在每间青砖青瓦的黄泥屋面前仔细观察,企图从不同程度斑驳的裂缝中寻上世纪八十年代遗留下来岁月的痕迹,而使我最感兴趣的却是那些多年无人居住,坍塌得体无原肤的破落房屋,这是一个历史的见证,面对着这残垣败瓦,我会久久不愿离开,思考着该这家人是怎么个兴荣成败。
我也喜欢站在田坎上看风景。春天时节,一片绿油油的秧苗整齐地驻立在泥田里,生机勃勃,给我带来自然界最美的视觉冲击;沿着坎向前走便是梯田,一层一层错落分明,而远方潺潺的流水声更显得田间的宁静,为我心灵带来片刻的恬然与清醒,但走近看却看不到水的源头,只见清晰的山水沿着自然而成的沟渠源源不断地溢进田沿,自上而下的往下流,滋润着各层的幼苗。秋天时节,站在田坎上更有另一滋味,金黄金黄的一片,沉甸甸的稻谷把禾稼压得弯下了头,我用手托着一累累的稻谷,能感受到因上帝的恩典所赠予我内心盛大的丰收。
我更喜欢的是爬山,山坡的坡度很大,沿着山路拖逦前行,你会发现两边都长着各式各样的野花野草,当地的村民却把它们当作至宝,采摘回去当中药,食材。山路一边是山,是峭壁,上面长满参天大树;另一边是悬崖,长满的同样是参天大树,唯一不同的是你往下看,树身却深不见底。有朋友问我曾否爬到过山顶,我说到过,上面是一个水库,其实我只说对了一半,往水库边继续上行,也是山,一山扣一山,那里有尽头呢?如果没有当地人做导游,爬这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会时不时窜出一些蛇之类的野生动物,不会处理,后果难以想像。大约上行一个小时,便会来到山上的水库。此时我绝不会立时折返,我会在山边驻足,体会什么叫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搭个手桥眺望远方,一片清平尽收眼底,山山相扣,乡道更是分明,再看远一点便是林立着高楼大厦的县城,人小得像一只只的蚂蚁在城乡大道间移动。面对这茫茫群山,我会自觉渺少,自己是深山中的一棵草?或大海中的一滴水?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土?其实什么也不是。
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难,不如说上山是考验一个人的意志与毅力,下山则是考验一个人的沉着与忍耐。下山急性子不得,你必须半蹲着,身体向后仰,一个个小碎步艰难下行不可,或借助山边的树滕野草拉着缓慢下移。这样一个爬山下山的体验,医治了我内心的懦弱与浮燥。对于我来说,每一次的攀爬都不仅仅是自然风景的观光,更是一次内心人文环境的自我省察。
稻田,泥屋,青山就这样三位一体地构建成整个礼和村庄的自然风貌……
时下到处大兴土木大搞经济,面对着城市和乡镇的发展与破坏,我不禁沉思,自问祖国大地究竟还剩下多少个这样的自然生态村?而礼和村这一原生态又能维持多久?恐怕没有人能回答上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