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婚姻育儿儿童性教育

妈妈,我是一个人

2018-08-16  本文已影响28人  十月妈妈心理

今天和同事聊天,谈到父母对孩子的爱,小轩立马情绪激动起来。

“我爸爸爱我,只是因为我可以被他拿来炫耀,让他有面子!”

小轩说小时候最讨厌社交,但爸爸每次聚会,总执意带上他,并设法把话题引到小轩成绩上,激起众人羡慕。

每当这时,爸爸会脸庞充血,忽然间红光满面:“哪里哪里。”

接着清清嗓子:“要说教育孩子,我也就那么几招儿。”

停顿一下,拿眼角瞟瞟四周,等确定所有人都注视他了,再不紧不慢地端起水杯,稍稍抿一口,这才开始侃侃而谈。

而小轩,只有聚会结束时,爸爸才会猛然想起他。

还有段时间,爸爸逼小轩学习书法,把小轩写得漂亮的字,拿走贴到客厅最显眼位置,没事就打电话请人来家玩。

通常别人进门,爸爸只寒暄两句,未让座就开始踱步。

他低着头,到字跟前再猛抬头:“咦,我儿子的字!”一手指着,一手招呼客人欣赏。

客人称赞时,爸爸就眼睛微微眯着,嘴角含笑,然后一摆手,悠然地说:“其实培养孩子兴趣,你得用点小方法······”

还有,每次学校开家长会,如果小轩考第一名,不等他邀请,爸爸就非常主动地跑去坐最前排,一脸自豪,逢人就介绍儿子。

但如果成绩不好,爸爸就坚决拒绝露面。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如此经历,让小轩感受不到爱:“不被尊重,成为父母私人附属品,太痛苦了。这哪里是爱,完全是自私。”

对,这不是爱,只是自私。我很是赞同。

父母爱拿孩子炫耀,探寻背后的心理原因,无非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人”,只当做附属品而已。

那么父母为何会产生这种心理?这就需要从人类诞生说起。

“是我把你生下来,将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没有我就没有你,所以我创造了你,你就必须听我的。”这是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直觉。

就如很多妈妈会无意识地说:孩子是从我身上掉下来的肉。

想起我小时候被妈妈打,别人看不过劝几句,妈妈就会说:“我生下来的,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从属于母亲,曾给我带来极大恐惧和困惑。

但精神独立的父母,会在婴儿两岁时淡化这种感觉,意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心理学上讲,婴儿从出生到2岁之间,自我意识还未萌芽,生命意识是母婴一体,好似他还在妈妈肚子里。

当儿童两岁左右,便会开始频繁说“我的”,并保护自己的玩具,害怕失去,害怕被剥夺,会时时拿在手里,不允许别人触碰。

有的父母会认为这是自私的表现,强硬要求孩子分享,其实这是错误的。

开始对“我的”有意识,表明儿童开始发展自我,真正开始自我创造,是内在的觉醒。

这也是一种心路历程,孩子必须通过“拥有”,才能明白界限的划分,慢慢将自己独立出来。

“我的”是他的成长宣言,是对父母要“尊重”的发声。

这种情况会持续到5岁左右,再发展出分享的意愿。

但精神尚未觉醒的父母,往往不会意识到孩子是“人”,依然会进行物化,漠视孩子的成长。如同小轩爸爸。

而当孩子被物化,就会压抑内在的自我,带着父母给的标签,把自己框死在里面,行为和精神受到限制。并且认为只有满足父母设定的标准,才能获得爱,获得认可。

不能获得无条件的爱,就得不到充足的安全感,孩子的自我无法成长,便很容易导致性格缺陷,甚至自轻自贱。


这种将孩子物化的爱,还有另外一种典型表现——控制。

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曾说:没有尊重的爱就是控制。

但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常常把控制孩子当做真正的爱,并爱得深沉,爱到感动自己。也常常让孩子产生错觉:父母控制我,是太担心我,是爱我的表现。

其实,这种爱完全违背了人性,因为人生而自由,没有人会渴望限制与捆绑。

年初曾有一个新闻,引爆全民讨论。

一个北大毕业、海外留学硕士,写了一封长达一万五千多字的信,控诉父母不当教育,给自己人生带来了极大痛苦,并导致他患上心理疾病。

这位网友12年不曾回家过春节,拉黑父母6年。

他说:“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

他在该读幼儿园时,被妈妈关在家里,并被打扮成女孩;读中学时,不能选择自己向往的学校,被父母强制安排进单位中学;在北京读大学,父母授意亲戚打探他的生活和学习;在美国留学,父亲授意好友照顾他。

从小到大,他从未摆脱父母的掌控,这让他深感痛苦,觉得自己不被尊重。

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老师要求全班人穿短裤,母亲却强硬给他穿长裤,导致他在学校遭受老师责怪,同学嘲笑。

穿什么样的衣服,在很多父母眼中,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对一个孩子却是重要的事情,不能决定自己穿衣权利,只能屈服父母,会给他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

第一:他的需求被忽视,不被看见;

第二:他的权利受到侵犯,不被尊重。

这种伤害,两岁多儿童身上很常见,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正在萌芽。

一般受到侵犯,他们会情绪崩溃,大哭大闹。这便是大家常说的“T2”——麻烦的两岁。

比如有人按门铃,孩子要开门,却被大人抢先一步,就会非常生气,要求来人出去,再来一遍。孩子保存的零食被妈妈吃掉,他就会崩溃大哭,并要求妈妈吐出来,还给他,还必须是完整的。

这种表现,在心理学上被解释为自我认知敏感期,孩子的自我感,秩序感, 物权感等,都会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来,但正是通过这种形式,孩子的自我才不断加强,被确认,直至真正建立起来。

当孩子的内在自我创造完成,便会拥有独立人格,忠实于自己,成为自信乐观、独一无二的个人。

但如果这种自我遭到打压、控制,孩子就会丧失内在精神,依附外界评判自己,容易迷失。心理学家称:这样的人从未诞生过。

现今出现的“妈宝男”,正是这一破坏力的结果,妈妈始终是他内在的主人,操控他的一切。

这也是新闻中控诉父母的孩子,因自卑产生交流障碍,无法进行工作的主因。

童年自我成长被破坏,丧失自我的人,通常会活得很辛苦,也很痛苦,因为我们没有内在,总在试图讨好别人。

比如年少成名的蒋方舟,她说:“我因为太希望别人喜欢自己,成了一个谄媚的人。”而她却讨厌这样的自己,因为她没有情绪,总表现卑微,以别人感受为准,长期压抑自己,感受不到幸福。

我们也会犯这种错误。

在恋爱中,我们明明遇到品质低劣、不忠诚的人,却想:一定是我不够好,是我哪里做得不对,才让他不爱我,背叛我。

即使遇到被强暴,我们也会想:一定是我做错了什么,让他无法控制自己犯罪。

甚至在网络上遭受陌生人毫无理性,特别无知的谩骂,也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痛苦,觉得自己活着是个错误。

我们往往被别人左右,生活在别人的期望中,一辈子都在努力获得认可,卑微、彷徨、小心翼翼。

很多父母,总喜欢以关爱为名,替孩子做决定,要求孩子服从,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典型的操控,是一种自私的爱。

因为我们眼中没有孩子,只有自己感知的冷暖,并将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用权威要他屈服。

今天,他也许屈服于多穿衣服,而明天就可能屈服于别人的欺凌。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感受不重要,别人的需求就自然凌驾于上。

一个被操控的人,一生都会和内心的真正需求做抗衡。

因为生命是独立的,父母一旦闯入,以主人自居,就会让孩子发生排异反应,无法获得身心健康。一旦走上社会,内在的父母,就会变成千万个社会人,同时操控他,所以精神崩溃在所难免。

蔡康永曾说: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庆山在《月童渡河》中说:希望你以后远走高飞,完全实现自己的价值。我替宇宙暂时照顾和保护你一段时间。愿你能够因为得到过爱,而懂得爱自己,爱他人,因此得到更多的爱。

正确爱孩子,是每一个父母毕生所学课题。要知道,他不是你生命的延续,更不是传承,而是一个新的个体,灵魂独立,人格独立,他有自己的路要走。

而你,只能看着他,因为他的明天,是你无法抵达的地方。

-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