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简书历史专题精选中国武术修行之路

吴家太极:一场褒贬不一的擂台格斗,却有惊艳世人的影响

2020-12-25  本文已影响0人  浦阳江

​​文/李通国

在偌大的中国,有哪一场格斗比赛半个世纪后还能被后人提及?有哪一场格斗比赛过去了将近一个甲子多的时光之后,还能成为后世人争吵得面红耳赤的话题?不管你是赞成或是反对,它一定吴公仪VS陈克夫的那场传统武术世纪大战。

一、少见的传统武术格斗影像,引来后世褒贬

随着近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建立,我国武术格斗从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成立后开始有全国性的比赛,但是彼时录像技术尚是十分罕见,国内几次大型武术格斗擂台赛,只留下些许照片而没有影像,至于那时人们是如何打擂的,只能通过记者文字的描述来想象了。

吴公仪VS陈克夫发生在1954年的香港,大陆已经走出了民国。不过,吴公仪和陈克夫都是民国时期武术界有头有面的人物,此时吴公仪54岁,陈克夫36岁,应当说,他们都是民国培养出来的,一定程度代表那个时代传统武术技击水平的武者。至少,他们的技击方式和水平有民国传统武术技击的遗韵。我们终于能够一睹据说是武术大师辈出的时代传统武术技击的芳容了!

美学家说,距离产生美。所以世间的人们常常怀念远去时代的人和事。

可是,影像一下子拉近了远去时代与现时代的距离,那时的武术大师的格斗站在了我们眼前,他们的格斗还是如同传说中的那样有传奇和神秘般的色彩吗?

有人从大师格斗影像中咂摸出了味道。

从视频上看,吴公仪有些动作缓慢,而且步法也不及陈克夫!但是考虑到陈克夫可以一秒出六拳,年过半百的吴公仪的出拳速度是相当快的!吴公仪VS陈克夫就是太极拳对付乱拳的教科书。

在整场比赛,我们没有看到拿法和摔法。格斗打法是最重要的,当然这与陈克夫极力避免近身纠缠有关,吴公仪的出拳速度虽然比陈克夫慢,但是威力却更大,每出一拳呼呼风声,这也验证了太极拳发力刚猛爆裂。

外行看比赛,一定觉得是陈克夫占据上风。其实不然,比赛一开始,陈克夫就打中吴公仪一拳,但吴公仪只是嘴角受伤,看上去是挨打了,实际上百分之九十的力已经化开了,受到的伤害并不大。而吴公仪一记进步扳栏捶,将陈克夫鼻子打得流血不止,导致比赛中断。

吴公仪以超过半百的年龄,面对可以每秒出六拳的陈克夫,丝毫不落下风,从受伤的情况来看,陈克夫还要更重一些。吴公仪在中拳时看起来好像是被陈克夫打得东倒西歪,但是这正是太极拳化劲的精髓。

印象总结: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对阵一个比他级别要大的正值壮的年拳击手,却能够将拳手打得流鼻血不止以至于中断比赛,这难道不是太极拳的胜利吗?

有现代格斗者从现代格斗能力分析两位大师的格斗。

1、两个人的基础力量训练和专项力量都很差。

2、太极拳白鹤拳训练动作在比赛中均未出现,双方一顿扇掌和甩拳(说它是甩拳,因为和拳击的摆拳很不同,打不上力量)。说明二位大师本人的训练动作与战术动作脱节严重。

3、基本停留在本能格斗阶段。为什么农村妇女打架除了揪头发外,都是王八拳吗?因为人体在没有充分训练直拳的情况下处于生理自我保护会选择抡拳,因为伤到腕关节和肘关节的机率会变小。两位大师的直拳正处于这样的水平。

4、大师打出的拳软绵绵,肩很松。这说明大师的三角肌不发达,它是打出有力直拳和摆拳的基础。

印象总结:

吴陈大战留下的录影带让我们知道所谓的太极拳技击是个什么样子的。没有受到过实战训练的两个传统武术练家,打斗起来如同乡村野夫,拳法紊乱,步伐无序,连基本的防守都没有。大师的格斗照进现实,没有一点光芒。

影像把民国武术大师拉下神坛。

上面是赞成者与反对者双方争论意见的概括。由于大师格斗影像的公开,讥笑声和赞扬声从来不绝于耳。

究竟是怎样一场比赛,事情过去如此久远,还引起众人如此的兴趣。

吴公仪在香港

二、事出有因

事情还得从两位当事人说起。

吴公仪:

吴家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大师吴鉴泉长子,好似一出生就衔着金钥匙。而其武术履历更是为其人平添耀眼的光环。

1919年,年方20岁的吴公仪已出任山东省主席屈映光的护卫队“武术总教练”;其后又任职于奉系军阀张宗昌部的“教官”。1924年在上海“精武体育会”担任过教习。此时国立广东大学代理校长褚民谊把吴公仪推荐给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随聘请其担任军校学生部及高级班出太极拳教官,同时兼任广东大学(1926年更名中山大学)体育系讲师。当时在广东的许多社会名流诸如,方鼎英、谭延闿、朱培德等人都曾跟其学习太极拳。

1937年,吴公仪及其弟弟吴功藻在香港成立鉴泉太极拳分社,吴公仪担任社长,不久又在澳门开设了鉴泉太极拳社。1942年香港沦陷前夕二人回到了上海,这一年,他们的父亲吴鉴泉去世,吴公仪担任了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社长。1948年,内战上海战役之前的上海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吴功藻的弟子向一学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搞到了去香港的船票,兄弟二人重返香港复社。

陈克夫:

陈克夫习白鹤派拳术,是著名的“白鹤三夫”陈克夫、邝本夫、陆智夫之一;他还练习过拳击,曾经取得过香港拳击冠军。在澳门开设澳门泰山健身学院,自任院长。

按说,吴功藻与陈克夫二人都是靠拳脚技艺谋生,一个在香港,一个在澳门,井水不犯河水,并无交集。

隔海相望的二人产生过节源于吴公仪的一次口无遮拦的大话。

吴公仪兄弟二人在香港开办武馆教习太极拳多年,但是当地很多人对太极拳的技击能力仍然持怀疑态度。1953年秋,香港《中声晚报》记者采访吴公仪时提及这个问题,吴公仪毫不迟疑自信地回答,“本人深知太极拳之妙用,本社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与中西拳师研究。”晚报全文刊登,此言一出,舆论大哗。

擂台上的陈克夫

三、事件发酵

你敢夸海口,就有人敢挑战。公开表示要“研究”就是陈克夫。

陈克夫在公开场合,公然挑衅,“你由北至南未逢敌手,我由南至北也未逢对手”。此后二人争论不休,在报章上笔战,双方各执一词,争持不下,事情一直持续了半年。香港文化界自然偏向支持吴公仪,而澳门文化界则鼎力支持陈克夫。港澳文化界推波助澜,促成了两人非要来一次比武,事件才能终结。

陈克夫登报声明,请求和公仪一战,并云如公仪不敢应允比赛,则请打道回上海。

1954年1月3日双方在香港新光酒店吴陈二人在律师见证下签下“生死状”,意味拳脚无眼,各安天命,若有差池,互不追究。比赛由香港康乐会举办,定名为“慈善比赛大会”,以公开研究国术的会演为名,为二人举办一场公开对抗赛。由于媒体竞相报道,比武的消息不但哄动港澳,整个东南亚的华人社会都非常关注。比武定于澳门新花园举行,为此新华园空地搭建一个擂台,可场地以容纳一万多观众,门票迅速被抢购一空。当时的慈善比武门券售价分十元、二十元、一百元及二百元,门票供不应求,黄牛党乘机炒卖图利。十元票价的门券,被炒至一百元;二十元的则炒至二百元。当时热闹的盛况可见一斑!

吴公仪(右)与陈克夫擂台比武

四、1954年1月17日决斗

1954年1月17日,比赛如期举行,下午2点澳门总督史柏泰夫妇也到场观看。观战者除商界名流,还有著名艺员方艳芬、邓碧云、马师曾、红线女等。武术界有杨式太极拳家董英杰,鹰爪拳家刘法孟、西洋拳家李剑琴等。大会由港督夫人主持剪彩。总裁判为何贤,梁昌、梁国荣、彦光、刘法孟、李剑琴、董英杰等为评判员。

这场比武令本来静寂的澳门街也热闹起来,道路上车水马龙,来往港澳两地的渡轮要加班,各酒店爆满,街上人头攒动,报刊出版号外。比赛当日,就连人力车车夫也生意不断,一日收入多达四十多元,已相当于平时一个月的收入。

入场观众逾万人,善款收益总数达二十七万元,这个数目在今天看来似并不多,但在当年却是一个相当巨大的数目。当年香港的一层楼也只售一千多至二千元!

比武分五回合进行,每回合五分钟,休息三分钟。比赛采自由搏击法,不戴拳套,招式不限,只是不许挖眼、撩阴和起脚。由何贤担任主裁判。

擂台上,陈克夫正值三十七岁盛年,而吴公仪则已年过半百。擂台之下的观众,各有拥趸。

第一回合双方先是互探虚实,互有攻守,但都没有激烈的攻势。

第二回合,陈克夫攻势凌励,步步进迫,吴公仪多次被迫到绳边,不知何时被击中一拳,咀角有血丝。吴公仪一个进步搬拦槌,击中陈克夫的鼻梁,血流如注。比赛暂时停止。

比赛开始,打斗双方可能动了真火,全然忘记了定下的规则,不时起脚攻击。

主裁判何贤见两人都起脚,实际上已犯规,随即宣布终止拳赛。

最后经过主办方协议,表示擂台比武已达到慈善的目的,宣判双方“不胜、不和、不负”,为这次武林事件划上了句号。

火药味很浓的比武,最后以和气收场。

吴陈格斗比赛仅仅持续了十几分钟就结束了。可是事情并没有真的结束,它余韵不绝。

新武侠小说代表人物金庸

五、新武侠小说横空出世

吴陈比赛之前,香港报刊大做文章,赛后人们余兴未减,依然众口喧腾。当时的《新晚报》总编罗孚遂“忽发奇想”,要他的广西老乡、平时喜欢填词作诗的陈文统马上写一篇武侠小说。

趁热打铁,趁着人们对吴陈决斗的热乎劲,文化人开始蹭热点了!

三天后的一月二十日,署名“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就开始在《新晚报》上连载。

这个急就章赶出来的武侠作品立即成为流行小说,《新晚报》因此销量猛增,而《龙虎斗京华》马上成为街谈巷议、人人争相阅读的流行小说。国外的中文报纸也纷纷转载,先是泰国,其后是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一直持续到八月初,这部长篇武侠小说才连载完毕。

龙虎斗京华》,以口语形式写作,借用的历史事实,描绘的山川河流地名,都经过作者的考据;小说人物性格与心理活动刻划入微,文笔细腻而有文采,这一切都是兴盛于三四十年代的大陆旧武侠小说难以与其比肩,成为新武侠小说的发动之作。

重要的是,在香港吹起了“武侠文学之风”。许多大报马上跟风增加武侠小说,参与写作的人越来越多。

一年后,金庸终在罗孚、梁羽生的动员之下初试文笔,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一炮而红。

吴陈之战为香港小说界催生了新武侠小说,培养了两颗新星:金庸和梁羽生。

六、吴陈两家皆大欢喜

比武后,吴陈两派相互设宴款待对方,陈克夫与吴公仪成为好朋友。古人曰,“不打不相识”。

果真耶!

陈克夫奔走香港澳门之间,出席各地上流社会人士、社团、乡亲、朋友设宴的款待。此后他在澳洲、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新加坡、大马、意大利等地也开设分馆,在美国设馆授徒时,身在加拿大的吴公仪儿子赴美道贺。

比武对他应该是只有得,没有失。

此战之後,吴家太极拳名气大振,吴公仪坐镇香港,其长子吴大揆在九龙设立分社,次子吴大齐、侄吴大新分赴新加坡、吉隆坡、马尼拉等地设立分社。

比武之后,吴陈两家都成了社会名人,而两家的都在以自己的名望促进了中国武术的传播。

马保国与王庆民的约战

七、无言的反思

这件发生在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华人文化圈的武林事件,以争执发端,以喜剧结束,各方皆大欢喜。甚至出人意料地创造一种新文学样式。

这是传统文化的胜利,还是几千年文明的胜利?也许都有。

反观发生在我们时代的两场约战:

2017年4月27日“格斗狂人”徐晓东VS“雷公太极约战; 2020年5月18日自称“浑元形意太极门”的马保国VS业余散打选手王庆民的约战。

结局是什么?

给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甚至你、我、他诸位,带来了什么?

是我们的文化失败了吗?

是我们的文明没落了吗?

是人心不古了吗?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