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自身经验切合

2024-02-15  本文已影响0人  榆木疙瘩b

1有根据地去做事情,to  be,走入荒原荒芜之地去存在,在无知未知之中达成确定的东西。

生命的坦荡无畏,源于有根据地运思和践行,并且总是持有基于结果对于理念的真的审视。这里理念和结果之间不是截然的先后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张力的关系

2苏格拉底在整个讨论里,最后要突出来的是一种把世界就本质而言看做人自身造就的东西,是人的有意识实践的结果。

这么说的一个思维上的时代背景是,古希腊人热衷于本体论,把可见世界的变化多端试图归于本体上一个不变的东西。认识论上在先给出来的多,归于一个本体作为前者的本质,这个本体论是一种思维方式。

苏格拉底把世界划分为可见世界和可思世界。把后者看作前者的本体。就人类生活而言,这引出来的就是实践领域。不去考虑神的作用,仅仅就这个现实中的社会生活作为结果上所做出来的东西而言,苏格拉底追问一个原因。人有责任对于这个原因的东西负责,有责任去认识这个原因的东西,因为它恰恰就是这个现实的原因。善是最大的知识问题大体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原因,苏格拉底把它归于可思的东西作为可见的东西的原因或本体,而可思的存在不是物体而是理念。

我们做任何东西总是基于某个理念的践行。这是一个可以通过反思内省的事实。可能是有意识的理念,也可能是日用而不知的自己还没有认识到的理念。后者通过分析推理,可以确定地指出来。如同自然规律之于自然现象,没有认识到自然规律并不就是自然规律的不存在。

但是理念还需要追问善恶。因为人所求的不但是理念付诸意志的践行,而且还要对于结果的善恶负责或报有期待。在受到善的规范之先的理念,还并非我最终所要的东西。把分有善的性质的理念称为真的。真理就是受到善所规范的理念。

真理是本体论,认知到一个理念是真的,这个认识称为知识。判断一个认知是真的,作为知识,需要根据。这里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贯通。贯通它们的衔接所在,苏格拉底把它称为自身好的东西,就是理念善本身。苏格拉底把“善”所指的东西落在方法论上。就是认识论里考虑问题时基于根据这个绝对原理。它就是古代“辩证法”这个词的用法。基于根据,强调论证,它是本体的真理的产生出来的原因,同时也是真理作为知识被认知的原因。基于根据的方法论,就是苏格拉底的向上探究本体,同时得到的知识(理念)反过来用于向下践行,这上下而求索中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中同一个阶梯。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是同一条路。

苏格拉底把理念区分为实在的和非实在的。日常的根本性的观点,信念,宗教信仰,都是实在的,无论它们真假。或者说它们蕴含经验世界的判断,是综合命题。善,基于根据作出判断这种方法,它是一种先天逻辑,并不谈论具体经验,但是它可以作为任何综合判断之为真的一个必要条件作为要求提出来。

回到发这些信息,这里可以看到人还是采取一种并不对于自身所做出来的东西承担起总体上的责任的立场。或者说,人还是没有把社会生活看做完全就是自身做出来的东西,还没有达到古希腊人追求的那种统一。他们局限在自己日常生存所需的满足所必要的那些周边世界的关心里,并不关心超出这样的生存所需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但是客观世界的无限,和个体生存世界的有限作为事实又对人呈现出来,被认知。他把这生存所需之外世界的存在,但是并不了解其存在的内涵那个超出他的认知的理念或本体,用一些自己认知范围之内的随意的什么东西去填充他,这也是我们算命时把命运归于渺渺 问道于盲的情况。

如果我真实地把生活世界看做人自身造就出来的东西,自己对于自己的生活世界负有总体的责任负起这责任,就不会对于这种把自身付诸于渺渺的妄想发生兴趣。而能够把自身的思想引入真的要求下来。

想到这些也是因为多年不舒服或无聊时会看爽文,但是过后感觉不对,有时虽然好像能说服自己,但是回头那个理由并不能使自己节制。真正好节制大概需要对于不真实的东西基于自身存在状态的入思,进去真,而产生审美上的厌。而只要社会中非理性暴力和戾气作为日常,真作为普遍的生存状态就还不可能作为现实。但是推自己一把,有意识地脱离虚妄的坑,回到真实世界里,作为一种自我造就而非作为社会文化的传统的容易得到

3带着有意识或自觉的心,而无需任何实在的准备装备,醒来开始一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