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里白嘉轩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是谁让我是非不分?
自从写《白鹿原》解读文章以来,我遇到了很大的一个困惑,就是我读书读出来的人物形象,与大家心中的人物形象完全不同,就像我最早关于田小娥的文章,说她在书中到底是一个什么角色一样,很多人眼中她却是一个荡妇,该受人唾弃,而我却觉得作者是在批判封建思想的禁锢和愚昧。
当我对白嘉轩提出质疑的时候,又有很多人表示反对,说我把好人说成魔鬼,简直是胡说八道,正当我疑惑的时候,有人告诉我,所有看我解读文章的人,大多数是只看电视剧,没有看书的。
电视剧把白鹿原里的白嘉轩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形象,其用意何在?我真的无法理解,作者写白鹿原的时候,完全没有站在对错的角度去写,如果非要拿出原来那个老旧俗套的模子来,把故事加上一个大忠大奸的角色,那人家作者是塑造了这样一个人物作为标杆的,这个人就是朱先生,只是朱先生这个角色不是主角而已。
不知道编剧是如何看《白鹿原》这本书的,我是知道陈忠实曾经说过,“连评委都没看懂”,虽然这话没有考究真假,但也不是空穴来风,我们知道所有的狗血故事,在过去似乎主角永远是大好人,第二主角永远是大坏人,这是我自看剧以来,几十年都没有变过的俗套,然而《白鹿原》根本就不是这样一本书,编剧却强拉硬拽,是非不分的胡编乱造。
其实只要仔细读《白鹿原》,你就会发现书中作者设立了一个朱先生的角色,也许是为了树立一个道德是非标杆,这个角色是正义的,近乎完美的一个角色,而这个角色的塑造,犹如一个近乎于神的人在俯瞰白鹿原的众生,这些人有好有怀,有善良的一面也有卑鄙的一面,也许这才是接近于现实。俗套故事里的主人公如果都一味的像朱先生一样,这不是神话吗?凡人哪有如此的造化和能力?
我们单独来分析白嘉轩这个人,我就不理解电视剧竟然把一个地主塑造成一个道德仁义的标杆,是何等用意,虽然我这样看来,有点阶级偏见,但这个偏见也是上学时你们给我灌输的,我们上学的时候,学到的历史就是农民阶级推翻地主阶级,建立了今天的新中国,如今却拿这样一个角色让我学习仁义道德,我简直都懵逼了。
好了,我就放弃阶级偏见,不追究他的成份,但书中是如何塑造这样一个人物的,我们一起回顾梳理一下,大家读书可要知道一个窍门,作者一般开篇和结局都会做一个概括性的总结,这个很关键,我之前说过开篇,作者说白嘉轩有魔鬼的一面,这个我就不说了,有白嘉轩的粉丝指责我,那我们再看看结局吧。
结局部分,作者在三十三回告诉了我们鹿家祖上发家奋斗史,从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鹿家认,为什么鹿子霖那么喜欢当个官,比如乡约什么的,虽然最后因鹿兆鹏的身份问题被撤,但好了伤疤忘了疼,刚从监狱回来不久,还一直盘算着当个芝麻绿豆大的官,这是他们祖上的基因,就如白嘉轩的那个木头匣子一样,影响着他们。
但这回的结尾处有这样一段描述,就是白嘉轩嘲笑鹿子霖祖先发家的历史,是靠卖屁股发的家,而白家却是一个铜子一个麻钱攒起来的,如看过原著的人都知道,白家真是这样的吗?错!那是白嘉轩的上一代,而白嘉轩这一代因为为了娶七房媳妇,白家早已经散尽了全部家财,如果不是靠种了三年的罂粟,白嘉轩怎么可能再次挺直了腰杆子。
白嘉轩的三年罂粟种植,作者告诉我们相当于三十年的粮食产值,我想作者写完这句话的时候,有没有发出愤慨的叹息?白嘉轩的这种伤天害理的行为,最终被朱先生制止,作者也让白嘉轩这次罪恶行为付出了代价,白孝文吸大烟,吸掉了所有家财,自己第三个儿子没有了自己的后代。
编剧们非要把白嘉轩改成一个朱先生的人物,搞得大家看完电视剧后,都会把白嘉轩当成精神标杆圈粉无数,这让我读过原著的人情何以堪!是谁让我是非不分?
文: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