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三步曲

2021-08-15  本文已影响0人  苏娜一林夕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关于生命发展和心智成长提出的教育节奏论:浪漫一精确一综合。读了郝晓东老师对节奏论的分析,我把它定为课堂三步曲。

浪漫阶段表现为自行探索,积累知识,萌发好奇,孕育问题。浪漫中孕育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兴趣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欲望。但浪漫阶段要有必要的指导,否则不能进入精确阶段。所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兴趣指引下进行对文本的深度探究。

以我教学过的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为例,来解析教育节奏论的浪漫阶段。郭沬若的《天上的街市》是他早期创作的新诗,收入《星空》集。当时,五四运动的怒潮已经消退,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深重的民族苦难,许多知识分子陷入苦闷彷徨之中。诗人目睹这种现实,感到一种“幻灭的悲哀”。他既向往“平和洁净”的“美”,而又不知如何将理想在人间实现,由此产生苦闷、徘徊的情绪,这构成了诗集《星空》的基本特点,也体现在这首《天上的街市》中。

这是郭沬若的一首现代诗歌,诗歌语句优美、清新,还具有音乐美。我的教学设计重点放在了读出诗歌的音乐美。我分三步来教学:1、读诗,要读好节奏。讲示划有节奏的诗歌,全班齐读,朗读时不能刻意停顿,停顿要自然,读出诗的美感。2、节奏读好之后,要注意读好诗中较大的停顿,如“我想”、“我想”、“不信”、“你看”,教师先范读,再男生读,读“我想”要有冥思遐想的状态,体会诗歌感受诗歌的优美。最后男、女生轮读。3、读好韵脚,先让学生找出诗的韵脚,在读中体会韵脚的妙处,女生读。

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进行多种方法和方式的朗读,一遍遍深情地朗读,读出了诗歌的音乐美,学生走进了郭沬若描写的天上的街市,激发了学生对诗歌浓厚的兴趣。这节课我以读为重点,让学生在读中悟。但对于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浮光掠影地介绍,体会诗人的情感也没做深层探究。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我只停留在了浪漫阶段,朗读没有引发学生对诗歌进一步理解的兴趣,课堂没有进入精确阶段,浅尝辄止。

精确阶段是唯一的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按照条理化、系统化的方法,获得其他一些事实,从而对浪漫阶段的一般事实做出揭示和分析。

我曾教学毛宁的《梦回繁华》,这是一篇说明文。这节课我设计了两个教学任务:1、细读文段,关注表达,探究言语智慧。2、回归画作,审视长卷,体悟历史内涵。第一环节我分为两步:第一步,我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文本3、4自然段,问题:作者是如何把画面说明得生动、形象?针对这一问题,学生能从文中读出说明方法的使用和大量四字词语的运用,(由问题引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第二步,我用了学以致用的方法,设计了小练笔。出示《清明上河图》里的一节画面,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画面的方法来说明画面。

第二个环节:体悟历史内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题目是《梦回繁华》,为什么不是《清明上河图》,请说出原因。对标题妙处的探讨得知北宋时君主的昏庸,宋朝人对繁华重现的向往。

最后结合本篇文章写了一首小诗来结束课堂。

悠悠岁月,斗转星移。

往事如烟,人事已非,

一张画卷,记录往昔。

早春之景,生机萌动,

汴河两岸,繁华异常,

船工卸粮,纤夫拖船。

汴河之上,一场船难,

一触即发,惊之恐之。

市区街道,房屋林立,

各类店铺,一应俱全,

繁华重现,心之往之,

深悟繁华,叹之惋之。

走入画卷,重温历史,

君主昏庸,择端切之,

挥毫泼墨,名画传画。

这节课的设计聚焦于说明文的方法和语言风格的学习和运用。以主问题激趣、以学以致用激趣、以对标题的探究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整个课堂。就如怀特海认为的准确确定的知识范围,有助于保持学生学习兴趣。这节课不仅训练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精确阶段。

浪漫阶段和精确阶段的长期训练,学生逐渐会达到综合阶段,脱离那种被训练的、比较被动的状态,进入到积极主动运用知识的自由状态。但这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技巧,能继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能做到这三步,学生就会爱上语文,进而爱上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