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读完是什么感觉?
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形,看了每个人的文章,觉得这样做好酷,这样活好精彩,和某个人聊了一下午,觉得自己现在真的过得很差,应该突破瓶颈,其实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对自己的人生观不笃定,产生了与外界环境比较想法。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你随便看一下软文,觉得这个作者说的真对,你有看一下另一个说书app觉得也对,后来不知道谁说的对,这本身是自己理解的不对,昨天看了蔡垒磊的认知突围的简介和书评,感觉就像自己当初买孙圈圈的书一样,总想看看里边的犀利观点。
孙圈圈谈的总是围绕工作方面进行阐述,加上自己的行业咨询背景,融合自己的经验,沿用几个外国职业规划的理论,再加上名人推荐,自己的书放在畅销书的位置,所以对于一些工作困境的年轻人觉得看完后,我会找到自己工作的方向,实际上只是一场精神咨询,你只是了解几个职业概念舶来品,那当初为什么买,只是想想现在谢谢靠资产性收入的畅销书作家,怎样收敛钱财。
人称蔡叔的蔡垒磊,就更伟大了,谈的认知自己,知识,人生,未来,工作,金钱,努力等等,我好像看到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影子,在给当代人排忧解难,消除所有人的忧虑,用观点来粉饰客观存在,比精神医生牛好几倍,但是看看简历,真是很亮眼的,辞掉铁饭碗,我和他一样,虽然辞掉铁饭碗但自己依旧用努力工作麻痹自己的迷茫,或许我想要的就是一种自由,一种先财务自由在个人自由的方式,自古以来作家画家艺术家都生来潦倒,惨的的各有千秋,所以比惨,我不行的,要比辉煌,我可能也不是那种著书立传,知识汗牛充栋的不入流作家,只是想保持自己的写作习惯,让自己对一些事物和事实进行自己的自己的粗略分析。
为什么这些人能有资产性收入,是因为他们抓住了一些年轻人迷茫的人性弱点弱点,她们就从这方面给你撕咬,我想问问你这些理论都是舶来品还是自己发明的,如果不是,那我觉的,只是像我这样的青年在没有了解到这个解释之前,觉得真不错很牛逼,掉渣天,和别人聊时,自己的层次上了一个台阶,就是小时候过的糖块一样信息,其实对自己也没什么营养,只是对自己以前的一些知识进行高度概括总结,然后把语言重新包装一下。
自己投了几次简书,没有入选,感觉是不是自己没有掌握投稿的套路,自己做论文时有人知道,虽然投递的杂志水平一般,但是能接受,提提修改意见,自己就能发表,现在只能自己做自己的出版社,自己写完晒到自己的微信圈和朋友圈,让自己监督自己,一定要保持写作的习惯,保持自己和自己对话的习惯,每天一天天日积月累,虽然都是废话连篇,但是把自己的日常记录下来,当自己那一天稿子被别人收录后,也知道自己当初有多差,所以想说什么,就说出来,让自己的感想和见地一点点加深,现在浅和偏激是正常的,因为我的知识厚度和广度不够,知识吸收的方式和效果没那么高效,所以从输入到输出,自己能理解的就是你写作的水平,我虽然不及上边两位有才,到我认同冯唐的观点,金线这种东西是存在的,这也就是小说是体现一个作家水平牛逼的地方,论辛辣见解谁能写的过鲁迅,时代造就了一些三流作家,但是现在没有大家,因为我们每天真的太嘈杂了,都喜欢短平快的东西,都喜欢时尚的观点,都喜欢受争议的东西,以前作家出书写序都是读完之后公正评价,现在作家出书都是谁谁重点推荐,我怀疑他们是否真的看过读过,还是做了个顺手人情,我每次也买畅销书,我给你版税收入了,所以我说两句不好,也请你们见谅,毕竟读完以后还是一无所获,但是我也是在向三流作家奋斗的路上,前辈俄等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