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老白输出力新生大学第四次征文比赛

三岁半的儿子123教了无数遍还是不会,我儿子是智商有缺陷吗?

2020-01-02  本文已影响0人  疏影果

在接儿子放学的路上遇到红灯,于是我停下来等待。儿子一个人坐在后排中间问:“妈妈,车怎么停下来了?”

我回答道:“因为红灯了。”

儿子马上说:“我知道,红灯停,路人行。”

我纠正道:“不是的,红灯亮了,车子路人都要停下来,等绿灯了再走哦。”

儿子反对道:“妈妈你说的不对,红灯车子停,让路人行走。”

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孩子说的确实没有错,车子遇到红灯了停下来等待路人通过。

但我想了想,我说的也没错啊,红灯亮了不管是行人还是车都要停下来等待。

这件事情让我想到了平时教育孩子,经常听到妈妈抱怨说自己的孩子很难教,怎么教都不会。

尤其是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很多妈妈教着教着就上火了,最终孩子不愿意学,妈妈气的崩溃。

其实想想,有时候不是因为孩子笨,而是我们的思路不对,表达方式不对,教育的方法不对,从而导致孩子不理解。而我们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教了这么多遍还是不会。

1、孩子笨不笨取决于家长的教育方法。

前两天幼儿园的老师特地私下找到我,跟我说孩子学数字怎么都学不会,123学了四节课了还是不认识,其他小朋友教几遍就认识了。

虽然她没有明说,但我听得出来她意思是我儿子太笨了。

我跟老师说:“不会啊,我儿子很聪明的,数数1到20都会的,学英语、认汉字都很快,不可能123都不认识啊。”

回去之后,为了验证老师的话,我特地拿出写有123的卡片让他认,结果还真的不会 。让他拿3,他慎半天不知道拿哪一张。我又教了好几遍,再指着3问这是几?他回答是8。我当时教的头顶都要冒烟了,最后实在忍不了跑到小区走了几圈,反复的在思考为什么孩子连123这么简单的数字都不认识。

我又是百度又是打电话咨询做幼儿教育的朋友,后来朋友跟我说应该是我们的方法不对。孩子在幼儿园老师反复的教,他对这个已经产生了抵触情绪,所以我越反复的教他内心就越排斥。每次问他的时候,他不是先看卡片,而是先关注我的脸色,看到我的脸色不好他就觉得心里慌,答案就更不确定了。

第二天,我开始用朋友教的方法,出门让他认家里的门牌号,去超市让他看上面的价格,走路上教他认广告牌上的电话号码……就这样反复几次,我惊奇的发现他竟然从1到10都能认出来。

所以,很多时候孩子教不会,家长不要着急发火,要想想是不是自己教的方式不正确,小孩子的理解能力跟大人的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

当我们以为自己的表达已经很明白了,但孩子不一定能懂。就跟123一样的,我们按照大人的思路就觉得这个看一眼就知道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教的过程中就会告诉孩子这是123,我们认为这就是规律,但孩子就认为1,2,3发音之间完全没有规律。当我们拿出卡片3的时候,他就会反应不过来它叫什么。

2、最好的教育,是对孩子的放手和信任。

记得去年湖南卫视有一档很火的综艺节目《少年说》,在有一期节目中,一位名叫郝睿涵的高二学生一上来就吐槽自己是一个高商低能的人,因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实在太宠她了。

 小时候,她不会用筷子,家长就给了她一个勺子,以致于到现在,她也不怎么会用筷子。就连插个电源,也担心她一不小心就触电。

她说:

当我看到同学们会自己挑各种款式的衣服,而我连衣服型号是什么都不知道;

当我看到同学们会自己扎各种款式的辫子,而我只会扎马尾辫;

当我看到同学们会为自己的事情拿定主意,而我连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你们来做主。

大人以爱的名义控制着自己的孩子,以为孩子好为借口溺爱孩子,最终导致孩子站在勇气台上呐喊出想要独立自主的想法。

孩子真的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聪明,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不够信任孩子,认为他们还太小,潜意识中觉得他们做不好。还没等他们动手,我们就自己帮他们打点好了一切,比如穿衣服、吃饭、整理房间。一面抱怨着孩子不够独立,一面又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

陶行知说:“好的父母守望孩子,让孩子自己主动成长;坏的父母代替孩子做事,让孩子被动成长。”

适当的放手,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孩子的自治能力。我们不能照顾孩子一辈子,不要什么事情都为他们做好,你可以告诉他们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尝试着去做。就算过程中有失误,那也没有关系,下次他们才会做的更好。

不要让“恨”变成你们溺爱的终点。

3、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才能更好的理解孩子。

以前一直觉得奇怪,每次去超市或者人多的地方,儿子总是不愿意自己走路,一定要大人抱着或用车推着,不管我们怎么跟他讲道理都没有用。

有次去超市,因为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孩子就是不走,一定要抱着。没办法,我只好蹲下身来尝试着跟他沟通。当我蹲下身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原因了。因为我蹲着跟儿子一样的高度,用这个高度看周围,全是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很没有安全感而且还晃眼睛,看的我都头晕。而且货架很高,想要的东西又够不着,难怪孩子会不愿意自己走。

陶行知说过:“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生活中,大人总是习惯性的站在大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孩子按照他们的思路给我们传递信息,但我们总是没办法有效的接收,由此就出现了沟通的障碍。如果家长能放下架子,和孩子一样高,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看待问题,不仅和孩子沟通的障碍没有了,而且相信孩子们会带给你无尽快乐和启发。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才能更好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生活中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很多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

4、学会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尊重。

上周末因为要考试,早上一大早就把儿子叫了起来,然后跟儿子说:“妈妈有件事情想跟你商量一下。”

儿子立马被我的话吸引了:“妈妈什么事情啊?”

我说:“妈妈今天要去考试,我让大姨来陪你好不好?妈妈很快就回来了。”

儿子继续问:“妈妈,什么是考试啊?”

我耐心的说:“前段时间妈妈不是一直在看书学习吗?考试就是检查妈妈学的怎么样。就跟你每天去幼儿园学本领一样,妈妈也会回来问你问题看你本领学的怎么样,这个就是考试哦。”

儿子似懂非懂的说:“哦,那妈妈你快去吧。”

我回道:“大姨还没有来,妈妈等大姨来了再出门。”

儿子保证的说:“妈妈我一个人也可以的。”

我耐心的解释道:“妈妈知道你一个人很棒的,但是你还太小了,妈妈不放心你一个人。”

我接着说:“待会儿大姨来了你帮妈妈招待大姨好不好?”

儿子好奇的问:“妈妈什么是招待啊?怎么招待大姨?”

我回答道:“招待就是好好照顾大姨,你可以邀请她跟你一块玩乐高,一块看动画片啊,你是家里的小男子汉,妈妈不在这个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你了哦。”

儿子信心十足的说:“好的妈妈,我可厉害了。”

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讲道理也不是说不通,而是我们沟通的方式方法不正确。其实说来说去就是把孩子和自己处在同等地位,相互信任,相互沟通。有时候大人做错事情,也要主动向孩子承认错误。孩子说的话,我们也要慎重对待。不要觉得不对就一口否定,在否定之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即使在你看来是非常荒谬的事情,也要慎重考虑后把它当作一回事给予响应和讨论,找出充分的理由让他明白大人的看法。

就像苏联杰出教育学家克普普斯卡娅说的:“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影响最大”。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适时的放手,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寻找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去沟通,这样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