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地的守望者——关于长城精神文化的思考与探索
《花木兰》这一经典作品,由匈奴入侵,烽火台接连升起火焰点燃了故事的开头。从烽火戏诸侯,孟姜女哭长城,到今日流行歌中的“长江长城,在我心中重千金”,从古至今,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起这一“中国ip”。长城穿越了历史文明的长河,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一代代的人,成为我们重要的心灵寄托。长城既是盘踞在中华大地上的一条巨龙,也是能够在我们心中掀起浩瀚波澜的精神象征。古人用智慧和精神完成了一次超越物理的精神建构,从多个角度探讨长城精神和长城文化问题,我们也应从辩证的角度看待长城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
一、浩大格局
长城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一部神秘的天书,其既有雄伟壮观的宏大气势,更有沉寂肃穆的丰富意境。特别是散布于荒野之间的野长城,因岁月风雨的侵蚀,更是蕴涵着历史的沧桑和文明的记忆,是许多艺术家心目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和宝藏。因此不能片面地将长城的范围缩小,简单地将长城与其中某一段划等号。更应按以整体的目光和思维去看待这一浩大工程,体验其格局。
中华大地的守望者——关于长城精神文化的思考与探索
根据中国国家文物局在2012年颁布的最终数据显示,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Km,长度可沿地球表现链接南极和北极。物理建筑上的浩大格局,引领我们为其追根溯源。长城的前身是私有制产生前的城或城堡,而私有制产生之前的城或城堡的前身是房屋和庭院。从前身的独立狭小,到长城的气度开阔,格局得到了提升。秦朝废分封,置郡县,建立首个中央集权制国家。也正是这个朝代,修筑了浩大的国防工程——长城,与之对应的是政治和军事上的高度集权统一。 在秦修筑长城200年后,英国不列颠岛上,罗马皇帝哈德良下令修建长城。跨越东西方文明的高度相似,体现出这个军事防御系统的格局气魄。我国长城打破历史传统,创新管理方式,这种格局和气度不可忽视。物理上的浩大格局仍然伫立在中华大地,成为世界八大文化遗产之一。而精神上开拓、创新的格局,仍给我们启发。
二、精英精神
“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也正体现了长城的“精英精神”。
由于生长在陕豫交界,我高中时期曾到函谷关远足,最大的体会便是路途遥远险峻。直到开始系统地了解学习长城,我才知道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而“关”“隘”正是构成长城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虽然没有用脚步丈量过长城的土地,但关塞已然给了我最真实的感受。也正是由于亲自走进了边塞要道,才真切地体会到其险峻。建筑在崇山峻岭,炫耀峭壁上的长城,想必亦需要坚韧的毅力、强健的体魄才能走下去。
精英精神在另一方面的体现在于,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体现出精英的地位和突出效应。他们所代表的智慧、奋斗和坚韧,是长城文化的象征。古时建筑长城的百姓坚韧不拔,克服地理和自然难题,在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工程。要破解地形、人力的难题和阻碍,无疑需要花费心血。卡夫卡曾想象到“这是一项极为细致的工程,因此,利用有史以来各民族的建筑智慧和建筑者个人持续的责任感,对于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前提”,对古代的“精英精神”提出了赞美。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长城的确起到了抵抗入侵的作用,是统治者意志智慧的体现。同时,诗句和故事也留下了文人墨客关于长城的感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秦筑长城在,连云礠气侵”,历代精英借长城抒发自己的“意难平”或千般思绪。而把目光移至今日,长城虽失去了原先的实用价值,却让文化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挥。国人对长城进行保护,挖掘其精神内涵,是当代精英精神的体现。
三、社会启发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治者对待长城的态度是不同的。直至今日,对于长城修筑的评价仍然不一。有人认为统治者修筑长城,是为了建立一座物理屏障,将凶狠的入侵者隔绝,为子民提供一份温暖的安心。而修筑过程中却劳民伤财,欺压百姓,残酷暴行,使得民不聊生。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探求其本质,寻找启发。
在修筑长城上秦始皇有历史责任。秦朝大一统时修筑这项浩大工程。而后历代经历了修整维护,也得到了一些帝王的反对态度。李世民、玄烨不修筑长城的观点虽有片面,但也对历史提出了质疑和思考,只是所谓的"万里长城万里空"的阐述是有偏差的。清朝统治者康熙曾说“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实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士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康熙帝决策废长城,使其不再有内外之分,不再有华夷之辨,使“中国”有了当代中国的涵义,也对长城“安民”的作用提出了质疑。而在《穀梁传》和穀梁学者对于孟姜女哭倒长城传说的形成,则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历史证明否定人民的作用,失去民心的"长城"并不牢靠。否定人民的作用,长城是会崩塌的。这正揭示了长城所带来的社会启发。
四、众志成城
长城这一浩大工程,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正是由修筑百姓的团结一致得来。这个庞大建筑在今日引领着我们探寻和坚守民族精神,为本民族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抵抗外来入侵。
中华大地的守望者——关于长城精神文化的思考与探索在长城保护工作中,一张照片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经过多年奔走,终于找到了照片的出处——这是抗战期间,浴血奋战的八路军胜利后与长城的合影。在近代抵御外来侵略时期,长城又一次为我们提供了屏障。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上映,《义勇军进行曲》在大街小巷传唱开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长城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激励更多人加入抗战队伍,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鼓舞着中华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情。
如今,现代人中国人的智慧与情感,依然与古老而沧桑的紧密相联。汶川大地震中,感动和支撑大家的是黑板上铿锵有力的“众志成城”。在面对民族危机和困难时,长城精神引领我们的方向。“拧成一股绳”让我们共同面对,共渡难关。
从修筑长城的冷兵器时代,到文化经济战争频繁的现代,我们都需要一道“长城”作为防线,保护好我们的利益。如今,全球化、信息化让很多事情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我们无法筑起一道像长城一般浩大的工程,隔绝恶意干扰和入侵。但每个人心中都应当坚守这道防线。无论走到哪里,“长城在我心中重千金”,长城点燃的火炬在我们心中不能熄灭。
古老长城的烽火台上,狼烟不再升起,曾经的鼓角争鸣,刀光剑影已经退却。而今,蜿蜒在中华大地上的长城,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遗产。不到长城非好汉,中国古老浪漫的梦想在当代,探索长城文化价值,发扬长城精神,我们仍将继续启航。
注:文中历史事迹及图片参考央视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