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互联网

电影中的区块链元素(4)《我不是药神》的悲剧

2024-01-07  本文已影响0人  王有梦的下半场

两个大喜剧人,在《我不是药神》中演出了人间悲剧。徐铮大家都熟悉,另外一个主演王传君,名字不熟悉,但当年他在电视剧《爱情公寓》中饰演的关谷神奇,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纳尼”这个日本词应该就是从他饰演的角色口中流传开来的。

《我不是药神》是一个关于假药和假药贩子温情而悲伤的故事。瑞士公司发明的治疗白血病的格列宁,特效,特贵,患者一经服用便要终身依赖,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离之不得,但在中国的售价是四万块一瓶,一个月要吃一瓶,吃穷了富人,吃垮了正常人。有需求就有市场,一家印度公司仿制了山寨版格列宁,一样的疗效,但价格低廉。电影主人公程勇以商人特有的敏感捕捉到这条极有商业价值的信息,他想方设法去印度,申请了这个药的中国代理,从此,他入手500,一转手3000元一瓶,把这个仿制药大量带到中国,救了很多人,也发了大财。

程勇是有理性的,没有利令智昏,他知道瑞士公司的这个药申请了专利保护的,所以印度仿制格列宁是非法的,而他卖仿制格列宁也是非法的。所以,他赚够了之后就及时收手,毕竟,他只是个商人,不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说到天使,大家可以看一下这部电影,里面绝对聚焦了一大批白衣天使,只不过是脸先着地的,丑陋的嘴脸令人不齿。

仗义多是屠狗辈,偶然的机会,程勇得知自己曾经的客户病人一个个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于心不忍,便再次出山,去印度弄药回来中国卖。只不过,他500元进,500元出,路费、上下打点的费用都自己贴。在天使缺乏的年代,一个曾经唯利是图的商人,就这样变成了天使。

电影结局是程勇因贩卖假药被抓,坐了三年牢,他入狱那天,四面八方闻讯而来的白血病人们十里长街送勇哥,那景象真扎心。

《我不是药神》是依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如果是真事,我觉得智勇双全、为人仗义的程勇应该有更好的办法,取得一个更皆大欢喜的结局。

当他完全为利益所驱动时,当然要垄断印度格列宁的供药渠道,但第二次仗义出山时,他应该教会病人如何把药从印度买回来,而不是自己去,致使自己站在法庭上百口莫辩。商人行义人之举,谁信?不赚钱而倒贴钱,哄谁?

我想,如果程勇教会那些病人们去买印度格列宁,即便病人因走私贩假被抓,也是说得过去的,毕竟为了救命。说走私真是难听,其实就是个人参与的跨国交易罢了。走私枪支、毒品是犯法的,是人类公敌,但做正义之事,就另当别论了。法律无情,但法官有情。

现在想以个人身份参与到跨国贸易中不是难比登天的事,你看,物流不再是问题,从前被人们视为大障碍的信息交流,现在也构不成障碍了,互联网时代也提供了各种完美的解决方案。现在的互联网,让身在不同国家的人沟通交流是如此便利,就边语言本身的障碍在翻译软件的帮助下都可以搞定,至少解决很大一部分问题。

照我看来,现在个人跨国贸易还有另外一个障碍,就是支付方式。各国都有自己的法币,怎么付款呢,你会说,美元呀,当然,这是绝大多数国际贸易商人的选择。但是,如果像《我不是药神》里的那些白血病患者,不要说没钱,就算有钱,也被前期正版的格列宁药吃光了家底。

这样一群人,就是那句“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的反面,除了病,他们一无所有。没有公司、没有经纪人、没有银行搞他们搞定外汇,手里只有一点可怜的RMB,而且是只买得起印度版格列宁的那点人民币,你给对方付RMB?人家不会要的,印度卢布?更是垃圾,当然,都是网上交易,就算你想给,人家愿意收,也没有办法收到。

这个时候,就不由得幻想未来世界的美好,有一种币可以为这种支付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一个全球的点对点的支付系统,可以让任何人,无论双方是来自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可以在任何时间,作任意金额的支付。

构建起每个病人都可以去买印度格列宁的平台,在《我不是药神》的白血病患者看来,就是一个天堂般的世界。照此推理,能用区块链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全球跨国交换价值的世界,这是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