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的事情很多,总要做成一件

2019-02-21  本文已影响0人  9756c6207c0a

想的事情很多,总要做成一件。

1.想通过知识赚钱

我最近有了做内容以及知识付费方面事情的想法,也就是通过知识赚钱

特别这几年看到一些知识分享、读书类自媒体做大的时候,例如得到、樊登读书会、有书、书单等。其实2015年自己刚接触这些的时候,只是觉得很新鲜,但没想过这能成为一个如此火热的产业。

因为当时认为这些自媒体只是转述一些书本的内容,写一些书摘与心得,而当时又没多少人喜欢读书,特别是一些看起来虚头八脑的书。并且真正喜欢读书的人大都会看原书,看别人的转述能有阅读快感吗?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多人喜爱这些内容,并且愿意为之付费呢?

现在回想,但是之所以有那样的认知。一是因为互联网什么都免费带来的影响,听歌免费、看电影免费、看书免费,怎么到了你这就要收费呢。

二是人家的视野和格局确实大,毕竟人家所处的位置在那里。例如樊登在一次分享中就说,有做房地产的富豪朋友就用一个月3万的加个请大学老师在他晨跑时讲书。

并且洞察到,每个人都有求知欲,对知识有渴望。只不过受制于时间、自控力、读书效率等,这一需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因此这类自媒体通过帮助人们节省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升级认知大获成功。

2.受触动

其实让我最受触动的还不是这个,而是为什么是罗胖、樊登们做出了这些。因为他们本身喜欢阅读,享受过认知升级带来的红利,并且看到了机会。有的时候甚至会想,看他们的文章也没什么嘛,并且他们看的书我也看过一些。要是自己能做这个,没准也能成。

这让我想起来一个事情,上高中时自己成绩相对还可以。有一次月考成绩出来后,我们几个学习还不错的在讨论试题中丢分的地方。然后比对完答案后和同学说,“其实考进全省前十也不怎么难啊,考题这么简单,这些题都不该错的”。

然后那个同学也紧跟着说,“是啊是啊,我也这么觉得”。至今记得那位同学的表情,诚恳而喜悦。

每次想到这个,都由衷的觉得自己是个异想天开的傻瓜。

看到罗胖、樊登他们成功后,总有种他们把原本属于我的机会给抢掉的感觉。就像是老师上课问了一个不算简单的问题,被另一个同学举手抢答了,但问题的答案我也知道。我知道这种想法非常可笑甚至说出来还有些愚蠢,但的确有。

所以,当和别人差距过于大的时候,也就对差距本身失去了感知力。就容易想当然的以为都差不多,尤其是当自己不去做的时候。而真正去做并且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的时候,才更真正感受到别人牛在什么地方。

这种性格特点,或者说人性的弱点,也有好处。就是能让人迅速投身于想做的事情,暂时忽略事情的困难。连马老师都说,“要是早知道创办阿里巴巴这么辛苦,一定乖乖的在杭州当自己的英语老师了”。当然,只是对于行动型盲目乐观者而言。

3.做事开头难

可老是想老是想,想多了也就希望自己能做点什么。毕竟空想带来的喜悦与收获实在少的可怜,可是具体做什么,怎么做,都是一大堆头疼的事情。

现在都知道内容行业简直是血海一片,不管做什么内容,人家早都深耕多年,也早已建立读者认知。都说要选准一个垂直细分领域,持续输出,建立影响力。还要学会人格化写作,强化读者认知。反正有很多建议给到自己。

这些建议我都觉得有道理,但是目前而言还是追本溯源,先看自己能在哪个方向持续输出,然后再说别的。也就是先写写看,看能不能写下去,有没有人愿意看,自己能否满意。

费尔巴哈曾说,“人是他所吃的东西”。吃什么食物,吸收什么样的营养,对一个人身体的成长至关重要。而对于能力与精神的提升,知识类产品也起着相同的作用。

其实回到本质,做内容行业最好的方式还是既对别人有帮助,解决别人的问题,然后获取商业收入。同时又能让自己得到成长,而非仅仅当作一门赚钱的生意。这无疑是最完美的方式,实际中当然有必要的妥协,但其中的平衡感对于事业的持久性至关重要。

写公众号这件事情也是断断续续也尝试过几次,可是每次都不能如意,弄得都有点习得性无助了。记得第一篇公众号文章是16年7月2日发表的,写了没两个月就断更了。去年还在朋友圈立过周更flag,虽然勉强做到了,但是自己十分清楚写的文章有多么凑活。

之所以无法持续输出,有写作技能上的不足,但主要是心理问题。作为一个有些许阅读品味的人,对自己的写作理应有着要求与期待。但是没能客观认清自己的写作技能与知识积累,这让自己吃了苦头。

首先写作过程极其不流畅,脑海中有很多主题都很想写,也记录了些零碎的灵光一闪,总觉得下笔后就算不说有神,那也不能如此磕磕绊绊吧。

可事实就是这样,写着写着发现之前的论点和此刻的想法出现了分歧,又要重新整理框架。

写着写着突然想到一个很恰当的典故可以支撑论点,但是典故的细节就是想不起来。

写着写着想到这个地方可以用某项研究作为支撑,但研究内容也是非常模糊,根本无法组织成语言。这种情况简直数不胜数。

其次担心写的对别人没啥帮助,一想到一些牛人的文章,再看自己写的,简直就是一坨屎。每发表一篇,不知道删掉重写了几次。

另外自己写的每一篇都很难满意,不是因为要求高,就是自己写的不好。

于是每次写作过程就像一个纠结且挣扎的司机,一边踩着油门在大声呼喊,“我有个非常好的想法要写”。一遍踩着刹车,“这个地方怎么写”,“写的什么玩意,谁愿意看啊”,“算了吧,你不适合写这个”。

其中的感受,谁写谁知道。

所以我就习惯性的删稿,之前公众号发的内容全部都删了。

4.难也要做

可是自己还是想写,我也在问自己,竟然这么不爽,为啥还要写这玩意呢?

因为有很多东西想要表达,有写东西的欲望。因为天生喜欢胡思乱想,不通过写来梳理思绪,总觉得难受。另外觉得想写的东西,对别人还是有些帮助的。

并且之前的写作过程痛苦主要在于对写作本身的错误认知,以及对知识积累的高估。所以一件事情自己想做,并且可以给自己带来愉悦感,甚至可能带来成就感。但是做事的方法不对,也会让事情变质,这就像明明相爱的两个人,因为相处方式不合理,仍然会痛苦,甚至分手。

写作本身也是一项技能,与说英语、踢足球、写代码都是一样的,没道理可以无师自通。想当然的以为自己会写字就会写作,就和认为认识26个字母就能学会英语一样荒谬。

也意识到自己的积累的确太浅,虽然多少读了一些书,有一些工人生阅历,但是能内化的太少。阅读和写作一样,都是一门手艺。需要积累,需要磨练。

另外站在商业角度来看,内容行业虽然早已红海一片,但也并不是没有机会。你看之前都说电商已经没有机会,不还是杀出了内容电商小红书,以及所谓的“五环外电商”拼多多。

内容行业乍看什么都有,但是仍然有小的细分领域可以作为。就拿自我管理这一块来说,一直有很多的培训课程、付费社群,包括一些写作训练、阅读打卡的社群,本质上有关乎自控、拖延症、技能学习、职业规划等,但是很多社群做的其实主要是提供群体环境的互相激励。效果方面,还是有可以商榷的地方的。

很多鸡汤类大号的粉丝仍然很多,但是面对如此多“正确的废话”,人们总有看腻的一天,总有升级的那一刻。那个时候就会迫切需要方法论的支撑,需要相对操作性强的内容。

情感鸡汤可以转化为情感课程、提升魅力的课程,成功学鸡汤可以做的方法论就更多了,职业规划、时间管理、演讲、写作等等。

再者说了,自己想要的也不是什么大事业。只是简单的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对别人有些许价值,顺便赚点钱而已。说的好像很简单一样,你个异想天开的傻子

所以,第一步还是持续的写东西。持续的完成写作最重要,然后刻意练习写作能力。

第二步,找一些感兴趣的主题,快速积累相关知识,做出些许内容。

第三步,找些现有的渠道做些对接,另外主动找些大V做连接。

看起来还不错,先这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