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秘密2:从不一样的时空观来看待生活中的高潮和低谷

2020-02-28  本文已影响0人  都市黑人

       我们先来做两道选择题,从中可以了解自己是偏向乐观还是偏向悲观:

       题目1:当你在工作中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你的想法是:

       A:我的能力有限,这个问题我没办法解决;

       B:我暂时没法解决这个问题。

       题目2:你的孩子数学考试不及格,你的想法是:

       A:孩子平时学习不用功;

       B: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比较差。

       “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你的人生将会更幸福”。这句话没毛病,很多鸡汤作者都在传播类似的正能量,政客和广告商更是将“希望”作为煽动大众情绪的灵丹妙药,屡试不爽。但他们都回避了一个问题,怎么才能让生活充满希望呢?积极心理学通过对习得性乐观的研究将“希望”带进了实验室,告诉我们希望到底是什么?影响希望的因素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增加希望?

1、希望的数学公式

       希望是个抽象的大概念,很难用确切的文字来描述,但我们会发现对未来是乐观还是悲观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你比较乐观,觉得孩子一定会健康成长,夫妻一定会白手偕老,事业一定会越做越好,那么你的人生很可能会充满希望;相反,如果你比较悲观,总担心孩子会误入歧途,埋怨自己嫁了个差劲的男人,抱怨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你的幸福度会比较低。积极心理学的实验研究结果证实了以上观点,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希望的数学公式:

      希望=乐观-悲观

      以上公式试图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或者成功,如果我们乐观的方面越多,悲观的方面越少,感受到的希望就越大。除了定性解释以上公式外,积极心理学家还开发出了配套的测试题,通过不同类型题目的得分来分别计算乐观和悲观的分数,然后代入以上公式计算希望分值,你可对标统计标准,了解自己处于乐观和悲观之间连续光谱的哪一段。

2、乐观者和悲观者的时空观

       你是乐观,还是悲观,取决于你对挫折和成功的看法,而看法是由不同的时空观决定的。悲观的人把坏事认为是永久的和普遍的,把好事认为是暂时的和局部的;乐观的人正好与其相反。回到本文开头的两道题,悲观的人在工作中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会认为依靠自己的能力永远解决不了,当孩子数学考试不及格时,会认为孩子对所有科目的学习态度都不好;乐观的人在遇到第一个问题时,会认为困难只是暂时无法解决,而不是永远无法解决,在遇到第二个问题时,会意识到孩子在数学科目上的不足,不会泛化到其他科目。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牛顿的经典物理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而爱因斯坦的理论则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面对挫折时,悲观的人采用牛顿视角,乐观的人采用爱因斯坦视角;获得成功时,两者的视角又反了过来。

3、学会和自己博弈

       既然乐观和悲观与看待问题的时空视角有关,为了提升幸福,我们只要将悲观的视角转换成乐观的视角不就可以了吗?但这并不容易。举个例子,如果你的一个同事对你说:“你不是个好领导,你自私自利,员工都不喜欢你。”你第一反应肯定会去反驳他,而且会找到很多证据来驳斥他的观点。那如果那个同事就是你自己呢?当你自己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领导的时候,你怎么自己反驳自己呢?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你有悲观的想法时,第一时间把它当做是别人对我的评价,别人就是要让你对生活不满,所以你不能让他得逞,你要找到证据反驳他。怎么反驳呢?你可以尝试以ABCDE的模式来不断练习。

       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在对领导的360测评中,我的一名下属给我打了很低的分数,并在备注中写到:“领导太自私自利,不受员工的爱戴。”

       B(belief),代表当事件发生时自然浮现的念头:他尽然如此大胆,现在的90后哪有我们那时吃苦耐劳的精神,多给安排点活,就不高兴,其实这是在给你们学习的机会,一有情绪就撂挑子,我对这些90后厌烦极了,幸好我不知道是谁写的。

       C(consequence),代表这个想法所产生的后果:我很生气,打电话给朋友抱怨,并为此生气了一整天,现在的90后真的是目空一切,对领导缺乏必要的尊重。

       D(disputation),代表反驳:这个员工确实没有礼貌,他对我有意见我可以理解,但没有必要这样做。其实大部分员工对我的工作还是肯定的,虽然满意度没有往年那么高,但不久前,有几个员工和我聊过弹性工作制的想法,如果适当地增加弹性工作的时间,他们对时间的利用效率会更高。或许我最近太忙了,没有认真去思考过他们的提议,我以前都比较关注员工的想法,现在却有些忽视,也许员工感受到了这一点。或许我应该把这次测评作为一个警钟,我得多花些时间和员工沟通。

       E(energization),你成功进行反驳后,所受到的激发:我不生气了,虽然我对这名下属的表达方式仍然感到不高兴,但我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也许我该想想接下来如何和员工建立更为通畅的沟通渠道,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我很期待这样的方法能起到效果。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反驳环节,你在寻找原因时,不能总找与自己无关的原因(员工性格有些问题),你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你可以改变的原因(与员工的沟通需要加强),这些原因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但只有后者才能让你找到改善的着力点。如果把原因都推给别人或者环境,那么大概率你今后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这样的循环对你幸福感提升是毫无积极意义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