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看无脑短视频
分享几个心得。
1、写作不是从零开始的。
一切的写作都是零件的组装过程,而平时的卡片记录则是一个个构建。
平常读书时,通过观点卡、案例卡、方法卡三种形式,积累对于知识内容的沉淀和思考,作为文章前的配件归类整理。
待有一定数量的卡片时,写文章往往就可以进行卡片的排列组合了,这个过程,高效、无压。
如何理解?
首先,每一类卡片的写作,都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而不是随便写。
对于写作来说,题目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也是传达出文章主旨的主要途径。
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稳定的题目,那么文章内容也很容易变得涣散。
所以在写任何一篇文章时,都必须拟定一个想要表达的题目。
文章主题都围绕这个想要表达的观点来进行。
当然,对外输出前,文章题目可以再三思考哪种表达更好一些。
第二,写的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看,而要有意识地用“给别人看”的态度去写作。
卡片法虽然是一种输入式素材积累方法,但是也不能仅仅是为了自己而看。
在写作的过程,如果有意识用正式发文的态度对待,那么就会对文章的表达、遣词造句等内容进行关注。
这样无形中就此次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知乎上经常会看到一类问题“写流水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吗”,多数人的回答都是,写流水账或者自嗨式写作,仅仅可以让你保持一定手感,但是对于提高写作能力,确实有限。
因为整个过程,没有目标,没有反馈和调整,过于随意。
所以,哪怕在自己写作的过程中也去认真面对,那就会保持手感的同时,提高了写作能力。
2、降低学习的难度。
学习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一件事,当你看了一段时间的短视频后,突然让你静下心来看书、写作,你会觉得非常痛苦。
因为看短视频的及时满足感,让大脑分泌多巴胺,冲淡了做读书写作的的激情和动力。
人只有在奖赏机制下才有可能产生持续的行动力,无法做到及时满足的读书写作,无法分泌快乐因子——多巴胺,因此做起这件事来感觉特别痛苦,尤其是跟随在及时满足事情之后。
如何做呢?
先降低当前事情的难度,快速拿到成果,让每一步都被精准掌控,让大脑明白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是可以获得奖赏的。
只有做到了这一步,后面的一切才会顺理成章。
如果硬要跟人的本能对着干,势必不可持续且痛苦。
3、少看短视频。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刷短视频,因为在刷短视频的时候不断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这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给人带来愉悦、快感和满足感。
但是这种快感愉悦是一种空虚式感觉,即不需要付出努力就可以获得,久而久之导致大脑对比脱敏,导致阈值提高,很难再获得新的刺激。
为什么会这样?
人都喜欢耗能少的事物和行为,这是基因进化导致,所以一切让自己产生耗能的行为都会让大脑进行抵抗,比如读书、写作、锻炼等。
每天沉浸在刷视频的过程,会让大脑不再喜欢思考,不再喜欢正能量,而总是处在一种被动接受事物的状态中。
为什么现在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毒鸡汤”,就是迎合了现代大多数人喜欢新鲜刺激的属性,因为越是困难的,有价值的东西,大脑越耗能,也就越抗拒。
如何避免毒鸡汤的侵害?
很简单,多读书,并且进行思考写作,不要看过多视频,有挑战性的内容,会让大脑分泌内啡肽,这种物质同样带给大脑愉悦感和满足感,但是一种延迟满足,是正能量的物质。
只有让自己沉浸在这种状态里,才能更加接近成功和成长。
4、写作需要有理有据,不能仅凭经验。
有时候写作思维也很流畅,但是写出来的东西,没什么深度,而且都是自己的所谓理论,根本没有实际的案例素材做支撑,没有说服力。
根源在哪里呢?
其实还是阅读。
没有进行一定量的阅读,或者说虽然进行了阅读,但是都是无效阅读。
什么叫无效阅读,就是读过就忘了,忘了就不管了。过了很多天,再重新拿起来发现,好多东西只是似曾相识,但就是不会写,不会用。
怎么办?
读书要用心关联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讲透彻,自己总结一个经验或者模型,然后提炼出行动点,在实践运用不断完善。
其实我想给这个观点再加一个,能给孩子讲明白。
有时候我们可以用专业术语,用自己的话讲明白,但是如果你给不懂的孩子讲专业术语,他肯定是听不懂的,这时候就逼着你去想出一个形象的描述,这也是费曼学习法的一个核心。
对我来说,下一步需要做的工作是:
首先,多读各种不同领域的书籍,比如管理学、心理学、财经类、科技类等等,尽可能的吸收他们的知识,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再去关联迁移自己所涉及到的领域知识。
其次,及时用flomo笔记等工具,记录、捕捉自己的瞬间灵感、体验、情绪、想法等,打上标签,并及时回顾,然后系统性整理成文。
最后,持续多读经典书,把各位大V提到的经典书籍的书单列出来,做一个读书计划,读书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
人的大脑在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的时候,所有相关的神经元都会被激活,这时候你会“沉浸”于此,心理学上叫做“心流”状态。
这也就是为什么对于读书和写要用整块时间去做的原因。
因为一旦进入“心流”状态,人的神经细胞都被调动起来,可以充分去勾连自己的记忆和体验,让知识记得更牢固。
相反,如果思绪不断被打断,或者利用碎片化信息做一件事,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主要就是大脑不断需要预热,所以要避免这种情况。
总写作不是自嗨,不是自我陶醉,需要真正输出对他人有价值的内容。
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只能依靠大量输入和思考,让自己的文章有理有据,才能把文章写好,成为自己能力的放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