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别解
近段时间读梁漱溟老先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会出一个很有趣的概念,即“奋斗”,那什么是奋斗,奋斗就是应付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奋斗是一种本能。梁老先生认为,一切事物皆有奋斗。拿人来说,人可以分两个层面看。一肉身这个自己,就是能够用眼耳鼻舌身意感受到的你自己,叫做“前此的我”。二是“意欲”背后那个你。你大脑中产生的念头,称之为“现在的你”,简单说就是产生自我意识的那个你。“现在的你”想喝杯水,或者摄取一些食物,要指挥你的六官,帮你完成这些动作达到喝水吃饭这个目的,而这个过程就是梁老先生称之为的奋斗。凡是一个用力都算是奋斗,我们的生活无时不用力,即是无事不奋斗。而且,对你来说,只要当前不满意的事情,或者没有满足的需求,都是你的一个难题,那解决了这个难题,就是奋斗。当然,从很细微的事情,一直到很大的事情,如从抬手动脚,一直到改造国家,无疑不是奋斗,但也有时也有例外,比如乐极而歌,兴来而舞,乃至一切游戏音乐,歌舞,诗文绘画,文学作品等等活动,差不多都是潜力之抒写,不全都是应付困难或解决问题,所以并非都是奋斗。
二、意欲催生文化。事实上,现在的你总会或者说时时刻刻都会在大脑中产生一些念头,或者是疑问,当有这种疑问的时候,你总想着要产生一个回答,若这个回答导致的行动满足你对的物质方面的要求,就是奋斗的结果。当然问答结果不全是奋斗,结果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生活的样式,即文化。第一种结果即本来的路向,或者称之为生命本能追寻的方向。也就是说,生命本身就会奋力取得所要求的东西,设法满足自己的要求,这就是奋斗的态度。遇到问题都是对于造成这个问题的障碍,去下手的结果就是改造局面,实际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这是生活本来的方向。第二种则是改变自己的意欲。比如屋内漏雨,按照第一个的生活方式,一定要求另换一间房屋或者改造这个房屋,但第二种生活方式是遇到这个问题,就在这个境地下变换自己的需求而满足他自己想法,他并不想通过奋斗改造局面,而是回想的随遇而安,他所应付问题的方法只是自己意欲的调和。第三种路数则是放弃自己的意欲。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他就想根本取消这种问题和要求,当然这也是应对生活的一个方法,但也是最违背生活的本性,凡是对于种种欲望都持禁欲态度的,都属于这条路。简单说,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向前,通过奋斗解决问题,则造就了以往的西方科学和民主为主的西方文化;随遇而安,改变欲望则促成了中国的文化;而宗教则是第三个路数的,主要表现是不再向经对现在生活的改变,而是把目标放在了别的世界,什么上帝、天国,全想出离这个世界而入那个世界,印度文化就是这个方向。而不同文明则是在不同文化道路上造就的物质成就。
三、科学生发于奋斗。最直接理解,科学就是在现实世界对自然界的改造。这种改造和局面的改变还是来源人们的意欲。当人们想象鸟儿一样飞翔,象神话中的人们时空移动,改变当下效率低下的现状,就有了了科学。也就是说,只有当意欲出现,有了满足意欲的动力,有着改变现状的态度,奋斗的行动才会显现,结果就必然会改造自然,造就科学。所以,科学也是奋斗状态的一种表现。当然,局促的禁欲不是适于产生科学的缘法道,要从容一点才行,仅仅用而不含求知的意思,其结果只能产生手艺和技术,而不能产生科学。同时,一味地追求应用也不利科学发展,科学同步要满足求知和好奇的需要,纯生存和求安全的条件也不会催生科学。另外,当年的中国为什么没有最先造就科学?还是意欲的方向。中国人的思想是安分,知足寡欲,孽生而绝,没有提倡要求物质享乐,的确也没有过度的禁欲,思想不论境遇如何,它可以满足安受并不一定要求改造一个局面。这也是中国文化中君臣父子思想的根本所在。中国人持这种态度,对于集中的威权把持者要容忍礼让,也不会奋斗争执,而从其中得到个体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