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我们还应该相信童话吗?
这两天像中了毒一样连看了十几集《最好的我们》,最近中国市场中这样的青春纯爱校园虐恋的电影电视剧都特别火爆,尽管被人吐槽逢恋爱必怀孕,但大家还是一边吐槽一边吃瓜围观。
不得不承认,我是喜欢看这些青春片的,这些青春片大多改编自小说,从《致青春》到《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还有《匆匆那年》的电影电视剧,最近的《谁的青春不迷茫》,还有《既然青春留不住》,一般出来了我总会怀着一颗少女心去看,直看的少女心爆棚又乱撞。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青春片?
最好的青春在电影里、在电视剧里、在小说里,就是不在我们的真实生活里。
我有过一个同桌,像余淮一样学霸且神奇,理科课永远闭目养神,脸上挂着微笑;文科课睁开眼睛,面前摊着日语的自学课本念念有词。关键是,他的理科成绩神奇的好,我的物理成绩只是他的三分之一,发下来卷子觉没有同桌之间温情脉脉互相安慰互相帮助,只有我冷嘲你的物理,你热讽我的语文。我也曾本着学习为重的信念问过他几道题,最后的结局总是我嫌弃他讲的不清楚,他嫌弃我理解的太慢,最后以我伶牙俐齿回击,他愤愤不平瞪着我结尾。
从小学到高中的班级活动总是忙活了一帮人,得罪了一帮人。看到文潇潇无奈又绝望地站在讲台上看着底下懒懒散散的同学时,我不禁想起每次班级大合唱总有几个人故意唱得又大声又跑调,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文潇潇来姨妈躲在卫生间不敢出来,余淮替她去买卫生巾时,我真是觉得这个男生可爱极了,当时我如果能遇到这样一个人,也不至于丢人地穿着被污染了的裤子请假回家。
还有那个总是不听话叛逆帅气的隔壁班男生,画画打鼓唱歌样样在行。我也遇到过那个“隔壁班不听话的男生”,他画画很好,画的佛祖栩栩如生,给他们班每个男生校服背后的空白处都画了一样的佛祖,我也见过他在学校外面的小卖店利落地点烟抽烟,烟熏雾绕,我还见过他站在门口目光轻佻扫视路过的女生。
家长会也当然不敢像贝塔一样从菜市场找个杀猪的假冒自己的父母,毕竟一旦被发现,可没有那么好说话的班主任听你解释。记得最清楚的一次家长会是在初中,班主任冷漠地看着我们说“你们谁如果早恋了最好一会儿自己交代清楚,我给你们一次机会,别想着瞒我,咱们班的事情我全部知道。”听完这句话很多人战战兢兢,想起之前班里盛传的有“密探”一说,很多小情侣都垂头丧气地跟老师承认错误,有些是连我们都不知道的。重点是,班主任还是把一对已经向她承认了错误的同学早恋的事情告诉了男生的妈妈,男生的妈妈气势汹汹找到女生,具体发生了什么不知道,只知道女生的眼睛几天都是又红又肿。
那个暗恋老师的女生也有我们的影子,总有某个老师深受女生欢迎,可能是那个高高壮壮的体育老师,也可能是无所不能的数学老师,还有可能仅仅因为一个老师总是笑眯眯的脾气特别好也成为女生们追逐认真学习那门课的理由。
喏,可能找到我们喜欢看这种“别人的青春”的原因了,我们在看的时候在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代入,幻想自己就是里面的男主女主,遇到的男生阳光开朗,遇到的女生美好温暖,有最开明的父母,有最团结的班级同学,有最护犊子的老师,有最干净的感情。
电影和小说写的是童话,是大人的童话,追逐这些青春片的一般是我们这些大人。
关于大人这个词适应的一直不够好,父母对自己说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路上偶尔碰到小孩会叫自己阿姨,这两种情况都让人心烦意乱,不愿意承认。
什么是大人呢?就是要不动声色忍气吞声,收起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接受这个世界是冷漠的是残酷的。
我们没有遇到的,电影里替我们加上了,小说替我们写完整了,少女的幻想被满足了,所以我们喜欢看这些童话,喜欢看这些我们没有过的美好青春。
说了这么多,似乎一开始的问题还没又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
可是除了一加一等于二这种问题有一个肯定的答案,其他问题的是非黑白实在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要是相信,童话自然存在,你要是不信,现实也的确锋利,无所谓对与错,没有什么建议,更没有什么大道理可讲,那些鸡汤那些毒鸡汤那些反鸡汤我都不信,学习和工作多累啊,看个电影小说放松一下何必耳提面命提醒自己那是假的。艺术也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你看童话笑话童话的无知,我看童话缅怀自己的青春,她看童话幻想美好的感情,互不影响,各人自得其乐。
所以啊,嘘,别说话,看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