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眼镜,给别人戴了吗?
倘若你去配眼镜,医生二话不说,取下自己的眼镜递给你:「用我这幅吧,我才配的,很清楚。」你戴上一看,不行啊,看不清楚啊,还头晕!医生说:「怎么会呢?我戴着明明很清楚啊!就用这个吧,相信我,没问题!」怎么样?你会觉得很荒唐,对不对?但是这样的荒唐事,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我举几个小例子。
1.
奶奶给宝宝放好洗脚水,宝宝探只脚进去,尖叫:「太烫啦!太烫啦!」
奶奶伸手试试:「不烫啊,哪里烫了?」
宝宝带着惯常哼唧的哭腔:「不行,太烫啦,我不要洗!」
奶奶说:「我试过了,根本就不烫啊!难道奶奶还会故意烫你不成!别闹了,赶紧洗好睡觉啦!」
妈妈在一旁洗漱,见状走过去试试——的确比较烫。于是跟宝宝说:「宝宝,你要是真觉得烫的话,你要清楚地对奶奶讲出来,而不是哼哼唧唧。哼唧会让人误以为你在闹情绪而不是讲真的。你可以跟奶奶说:奶奶,你可能觉得不烫,但我真的觉得烫。我和你的感觉不一样。我想要洗澡水凉一点。」
问题立刻解决了。小朋友不再哼唧,奶奶也知道了每个人感觉不同,不能简单地以己度人,否定别人的感觉。
2.
妈妈每天送宝宝上幼儿园后再去上班。8点前送园,8:20赶到单位打卡,时间特别紧,分秒必争。
宝宝有些时候会说:「妈妈,慢一点,我不想要走这么快!」
可是妈妈觉得自己明明已经很慢了啊,还要怎么慢嘛?要坐的那趟公交车只有几分钟就到站了,再慢就赶不上车了,赶不上那趟车就肯定迟到了······
带着这样焦灼的情绪,不免语气不佳。好几次弄得两个人气鼓鼓的。
后来有一天,妈妈跟宝宝说:「宝宝,你还记得我跟你说过吗,每个人的感觉可能是不一样的。就像奶奶给你放的洗脚水,你觉得烫,她觉得不烫。不是你错了,也不是她错了,只是你们的感觉不一样而已。所以同样的走路,你觉得快,我觉得不快,不是你错了,也不是我错了,只是我们的感觉不一样而已。你说不想走太快,那你得告诉我,你觉得怎么样算是快,怎么样算是慢。这样妈妈才知道用什么样的速度走。」
宝宝立刻明白了,直接用行动给妈妈示范起来:这样走就是快,这样走才是慢。妈妈也立刻明白了,他想要的慢到底是什么样的。两个人对速度达成了共识,上学路变得愉快了许多。
3.
渐渐发现,承认「我们不一样」,很多时候是解决冲突的关键一步。非常简单的视角转换,偏偏常会忘了,让自己陷入莫名的偏执和僵持。
我们是不同的人,我们的家庭背景不一样,我们受到的教育不一样,我们经历的事情不一样,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不一样,我们的感受不一样······
看到这么多不一样,心态就会放松下来,对人对己变得宽容起来。我没错,你也没错,我们只是不一样而已。
那么,不要强求别人,因为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存在;也不要勉强自己,因为自己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存在。
找到自己舒服的位置,分清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专注于处理自己的课题,就好了。
4.
最近有两件小事。
一件是,带宝宝去办公室,宝宝一开始害羞,不肯跟同事们打招呼。其中一位同事说:「你可是男孩子诶,男孩子还害羞啊?」我听了这话,心里很不舒服。谁规定男孩子就不能害羞啦?你自己也是男孩子的妈妈,你难道不了解小朋友心理吗?你凭什么这样评价我的孩子,给他造成压力?
另一件是,单位周末举办联谊活动,邀请客户单位的未婚青年参加。其中有个单位,工程男居多,有几人踊跃报名,都是九零后,还有人出差也赶着回来。负责对接此事的九零后女生,在办公室大声吐槽:「天哪,这些人太恶心了,我还以为多大年纪,这么着急相亲呢!我周末都不够玩的,根本不想理会这种活动,他们是没朋友吗?没有自己的生活吗?」我在旁边听着,心里为那些被嘲笑的工程男鸣不平。他们可能真的就是人在异地,或者工作很忙,或者个性内向,导致朋友圈狭窄,现在有个这样的机会结识朋友,他们积极参加,这有什么恶心的呢?难道跟自己不同的生活状态就是恶心的吗?
后来我想,上述两位同事,她们如何评价别人,那是她们的课题;而我认为她们不应该评价别人,那是我的课题。我能干预别人的行为、决定别人说什么话吗?不能。那我为别人的话暗自生气有意义吗?没意义。既然如此,一哂而过即可,何必自寻烦恼。
课题分离,知易行难,尚需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