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成长励志想法

不必厌恶群体生活里的摩擦

2018-08-04  本文已影响5人  Luckybibibi
图源网络

网上经常会看到一些关于大学室友之间的矛盾类的信息。

几个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相聚在同一个空间,还可能是共同要呆四年的空间。这要考验个人独立生活能力、集体意识、自觉遵守规则能力、个人品质、应对能力等。

相处融洽,彼此投缘,心情便是愉快的。漫长时间里,可以互相帮助,偶尔帮忙代课签到,一起考前临时抱佛脚,分享心里的烦恼,讨论青涩的爱情,相约着淘找美食淘好玩的地方。可以共同做很多事,创造很多快乐,留下美好的回忆。

这些欢喜的得着建立在共同生活时的互相关照、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基础建立,漂亮的回忆之房就能盖成。

不需要花费太大的力气就能得到满意的关系,这是遇到对的人的幸运,也是彼此性格闪光点发挥效能。

但不如意的事总是会发生。

有句话说,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不是自私,但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就是自私。这句话放在群体生活里,好像不完全成立。完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群体生活,是不被欢迎的。至少在日常生活层面是不被喜欢的。

一开始观念不和,生活习惯不合,也不互相妥协各退一步,按照自己的心意过团体生活,不尊重公共空间,不顾及他人的舒适。不合过久会滋生冷嘲热讽,失去善待对方的意愿。彼此心里的联系无法产生。大好时光纠结在琐碎的日常里,成了压抑与被浪费。留在记忆里的只是灰暗的麻木,寝室生活就成了煎熬。感受深切的人,要么忍耐,要么爆发。忍耐是一个人的折磨,爆发则作用在集体里。都不是好事。

大学时期有一次和朋友们聊天。谈到室友关系。有一个朋友说,因为寝室问题感到烦恼。他说,寝室里的人都不打扫卫生,地上有垃圾了也不管。他看不过去就会去清理,但每次都是一个人做这些事,他觉得不开心。

寝室问题很少是由大事情构成,基本上无关原则,当然也有原则问题,不是讨论体系。主要是习惯差异使然。通常只需要一件细小的事就可以让人不开心。比如打扫问题,关灯问题,厕所卫生问题,气味问题,睡觉时间问题,音量问题。当这些小事进阶成每天必演的画面时,足够消耗一个人的耐心忍让。

属于大家的责任变成了一个人的任务,公共空间的不相互体谅,默默忍让没有得到尊重,心里产生了不甘心。不甘心又变成愤怒、难过、失望、逃离,不断内耗自己。这是群体生活里的差异、摩擦带来的负向能量。

但群体生活是需要的。

集体生活,不是单指与家人的群居生活,那不够让人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在生活习惯上,家人多数会忍让,或者不管不顾,或者一味顺从,或者宠爱有加。他们几乎不在乎生活细节里的人际交往。

曾经看到变形计里的一个城市女孩,吃饭都要家人喂。吃惊来自于她是个将近成年的个体。家人的无限照料让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许在没有家人的地方,她完全可以自己吃饭。但习惯的养成一定会在某些方面发生作用——也许可以从态度、行为、惯性、处事方式找到痕迹。

在平和表象里,查找出问题并不容易。没有波澜、周折、分歧、争执、对抗,很难看到彼此的差异与不同。

群体生活会将平和下的细微异样、纠结、差别、摩擦一一呈现。被影响的人,想要突破困境的人,便会探索积极的解决方式。这是群体生活的益处。它制造环境,制造经历,制造体会。让你在彼此相处中,学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尊重彼此的界限,学会为共同的空间分担责任。学会收敛自己,学会求同存异。

你未必会遇到愿意相互成长、与你共情的人。他人还在原地,没有任何改变。此时一个人的努力总会因为不甘心付出而结束努力。抛却不甘心,要接受这样让人心烦的环境无法避免,明白厌恶徒增心上的重担。不如积极应对,收获自己的成长。

这一场修炼从来只是为了自己,意识到这里,就会从计较中抽离。把自己的期待寄托在不寻求变化成长的人身上,是损伤。

重要的是明白,通过和一个或两三个各方面习惯不合的人一起生活,了解到这样的体验有多么不佳。感受过,必定会有觉悟。从而懂得应对,懂得规避。

日后在寻找婚姻伴侣时,便有了参考体系。

毕竟,日常琐碎真的会消耗一个人太多的精神。然后心里的郁闷投射在身边之人,这时候负负不一定得正。感情就会受到磨损。

两个亲密伴侣的生活,也需要像室友一样,共同合作,互相关照。一味地忍让,一味地索求,是不平衡的。虽然老一辈都是这样磕磕绊绊一路走过,但他们中的很多人的婚姻早已无关情感。以及无法解决的矛盾,不是不在意,而是无话可说的接受。

年轻人并没有那么大的耐性。破了就扔,不合就分。关系很难长久。老一辈的缝缝补补式关系处理不再适用于当代人。不愿让自己受委屈,所以能轻易结束关系。

矛盾的是人们还是很渴望长久的关系,期待一房二人三餐四季的浪漫。如此尽量善用旧时代没有的特权——选择权。认真选择自己的爱人,谨慎选择自己的婚姻。因为有选择机会,所以有规避后悔的余地。

在群体生活的摩擦中学会磨合,学会尊重,学会体谅,学会关照。养成习性上的自觉。是为以后重要的日子做准备。如此,遇到对等之人时,长长久久的和谐关系也不是没有可能。

有句话说,不在此处受苦,就在彼处受苦。

群体生活里的苦头,懂得感受、转化、应对的人,会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婚姻、家庭关系。又或者说不止只是群体生活,也许是人际交往,家庭关系,工作里的关系,总会有瑕疵、摩擦、冲突存在,无法从中获得感知成长的人,他日必定在别处受同样的苦。

每个人天生拥有经历、变化、以及成长的权利。愿意不断成长的人,或许就能够寻见回归单纯的路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