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层次 | 我不想上班,怎么办?
每个周一,都是上班族最痛苦的一天,因为不能睡到自然醒,因为不能放飞自己。早上闹钟响起,伸手把闹钟按灭,第二个闹钟再响起,哎,无可奈何翻身起床,忙忙碌碌收拾好拾干净自己,赶着拥挤的地铁或者公交,到公司楼下匆匆的买份早点带到办公室,坐下,哎,不想上班,心情不好。
打开手机,刷一刷朋友圈,云儿出去旅游了,朋友圈里各种嗨皮的照片,是不是有一种想把手里的工作都一甩的冲动?“世界如此大,我也想去看看”
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还有上一周工作的扫尾。忙碌的一天下来,精神的疲惫基本得不到休息,等到可以休息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好不想上班!
“不想上班”对我们来说,其实是一句十分沮丧而又无能为力的话,它背后隐含的是除了上班别无选择的无奈。还有一部分人会付出行动,辞职回家。嗯,你有有一张父母负责还账的信用卡,嗯,你是富二代,你可以养活自己一生,还有你的儿子,孙子吗?有人的可能有前期赚下的不少钱,我可以赌你三个月,最多半年就会回来上班,你不敢坐吃山空。
说了这么多,到底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想上班了呢?其实就是因为温饱不是问题,获得生活的安全感太容易。一个没有生存压力的人,如果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选择安逸的活着,自然就没有了拼搏奋斗的精神。思维决定行为,这样安逸的思维会让我们慢慢麻木,让很多的人变成了毫无生机,生活没有了明确希望,上班变成了忍无可忍的鸡肋。
有人说,那就把自己逼上梁山吧,很难做到,因为我们过去的安逸很难让我们下决心去做这样的事情,我们也很难有这样的机会让自己逼上悬崖,试想哪些创业的人们,他们会说我不想工作吗?
我们没有办法让自己处于强大的生存压力的环境,那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其实,压力没有,牵引力可以有,找到一份真正的工作,这一份工作创造出的价值可以让你在五年后十年后都不会失业,而这个真正的工作符合你对自己未来的规划。
所以,上班这件事情,对于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来说,它不仅仅简单的意味着你赚到钱,上班意味着你对你自己的角色定位,意味着你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
管理大师德鲁克讲了一个三个石匠的故事:有人问三个石匠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养家糊口。”第二个石匠边敲边回答:“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第三个石匠仰望天空,目光炯炯有神,说道:“我在为人们建造一座大教堂。”这个故事里,三个石匠的思考层次不同,自然,三个石匠最后的人生成就也就不同。
有句话说,人若没有高度,看到的都是鸡毛蒜皮。人若有高度,看到的都是美好的未来!
而如何让我们站得有高度,如何能让我们有美好的未来呢
罗伯特逻辑层次模型可以帮到我们,他说,我们的大脑在思考、决策和处理事情的时候,对应六个不同的层次,自下而上分别是环境、行为、能力、价值观、身份、愿景。
首先是环境层面,看看你的环境里面能获得什么,有什么样的资源,我们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在这里我们关注的是收入、生活条件、物质条件,我们常常抱怨,就属于这个层次。
行为层面关注你实际上每天的所作所为。就如你每天抱怨要去完成那么多的工作。
能力层面,你有什么能力可以完成那些事情?
这都是下三层的事情,引导人们关注到具体的内容。
价值层面,为什么要做(或不做)这件事?你不想上班,为什么不想,上班对你来说有什么价值。2年半前,我担任人力资源总监,每天早上上班都要经历一番挣扎,内心说,我不想去上班,我不想去上班,我不想去上班,可一些自己不能舍去的东西强迫着自己要去上班,于是,每天给自己做心理建设,抗下当天的工作。那个时候我上班的价值是什么,是钱,而不是我的成长,也不是成为人力资源专家
身份层面,关注你的定位,也就是上班对你来说,你是一个什么角色?是做一天和尚撞一点钟,赚那点工资,还是要作为一个这一行业的专家。现在我在拆书帮工作,每天非常忙碌,压力大,可以说我一天有10个小时都贡献给工作了,可我每天早晨一起床,就恨不得进入到工作的状态中。因为我努力在做拆书专家。
愿景层面,上班对你的家庭意味着什么,对你的未来意味着什么?我可以一直拆书到老,一直不断影响着身边的人,一直给我的家庭带来读书的氛围,影响着下一代。
所以,不想上班,是你有生活的安全感,是你没理清你自己,是你没有找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把抱怨定在了对公司、对老板、对收入,对同事。找到你的个人定位,找到喜欢的工作,你会觉得这一生,每一天都不是在上班,你会觉得工作就是你的初恋,心心念念都想着他。
所以,想打破不想上班的魔咒,运用逻辑层次向自己提问,找到自己的未来发展和定位吧!
附:逻辑层次追问问我想上班清单
环境层面,你可以获得什么资源?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
行为层面,每天的所作所为有哪些?
能力层面,你有什么能力可以完成那些事情?
价值层面,为什么不想上班?上班对你来说有什么价值?
身份层面,上班对你来说,你是一个什么角色?
愿景层面,上班对你的家庭意味着什么,对你的未来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