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曹操(三):生逢乱世,谨慎为先!
欢迎查看上一篇:《读三国》曹操(二)
![](https://img.haomeiwen.com/i7683233/805d3c647a6a600f.jpg)
上回说到,曹操把济南治理的不错,成为了济南人民心目中的“模范市长”。
可日子久了,曹操又收到了上级的一封调任令。
1.拒绝当官
《三国志》: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
这一次,曹操被调到了东郡去做太守。
可是这东郡又是哪里呢?
从秦朝开始,经历了这些变化:
东郡,秦王政五年置 > 西汉沿袭,县二十二> 王莽曰治亭 > 东汉郡治濮阳
《范书.郡国志》载,东郡有十五城,户十三万六千八十八,口六十万三千三百九十三。可以说东郡包含了一下这十五个城:
濮阳、燕、白马、顿丘、东阿、东武阳、范、临邑、博平、聊城、发干、乐平、阳平、卫、谷城。
如下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7683233/4c741db742deaf75.png)
上级看得起曹操,给他统辖的地域不小了。
但是这一次,曹操并不想去,因为他知道这一次去,肯定会发生祸事。
《三国志》云:不就,称疾归乡里。
《魏书》云:“太祖不能违道取容。数数干忤,恐为家祸,遂乞留宿卫。拜议郎,常托疾病,辄告归乡里;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
曹操不是那种抛弃原则,迎合他人脸色的人。
曹操如果去了,他看不惯那些贪官污吏、地主豪强欺压百姓,他肯定要管。
但是曹操心里还是有个底线的,毕竟东汉末年,朝廷上下,官商勾结,有权有势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真不是曹操惹的起的。搞不好自己死在当官的路上。
索性直接不去了,眼不见为净,看不惯那些人就不要去看,明哲自保才是上策。
于是,曹操名义上当着官,却三番两次的找理由请病假,回老家休养。整日读书写字,打猎游玩,自娱自乐,不理政事。
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分析问题,利害关系,非常透彻,有长远的眼光。
2.乱世中的一股“清流”
《三国志》云: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
过了不久,冀州刺史王芬和南阳人许攸,沛国人周旌等一群社会小青年联合起来,准备干一件大事。
是什么大事呢?
废除当时的汉灵帝,拥立合肥侯为皇帝!
说起这个王芬,大家可能没听说过,这里就给大家讲一讲王芬和“党锢之祸”这个事件:
公元165年,陈蕃做了太尉,李膺做了司隶校尉。
这两个人都看不惯朝廷上宦官当权作乱,李膺更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他们被称为“清流名士”。
而且当时的读书人都拥护他们,把他们看作是明星人物,大V级别。
李膺当了司隶校尉后,有人告发宦官张让的兄弟,沁阳县县令张朔贪污勒索。(张让,太监队伍里面的首领人物,深得皇上宠幸。)
李膺要查办张朔,张朔就逃到洛阳,躲进张让家里。
李膺亲自带领公差到张让家搜查,在他家的夹墙里搜出张朔,把张朔逮捕了,张让赶尽托人去求情。
可是,李膺很快就结案,并且把张朔给杀了。张让气得不行,马上向汉桓帝哭诉。
汉桓帝了解到张朔确实有罪,也就没有难为李膺。
这一来,李膺的名气就更大了,许多读书人都去拜见李膺。当时,谁要是受到李膺的接见,就被看作很光彩的事,称做“登龙门”。
那情形,与现在粉丝找明星签名的激动程度不相上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7683233/159e2da0d2be6927.jpg)
第二年,有一个和宦官来往密切的方士叫张成。(方士:就是搞一些迷信活动,和张角一样,会妖术的人)
张成从宦官侯览那里得知朝廷马上要颁布大赦天下的赦令,就纵容他的儿子去杀人。
张成的儿子杀了人,李膺马上就把他儿子逮捕起来,准备法办。
第二天,大赦令下来,张成得意地对众人说:“诏书下来了,不怕李膺不把我儿子放出来。”
可偏偏这话传到李膺了的耳朵里,认为张成知法犯法,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李膺就更加冒火。
李膺说:“张成预先知道大赦,故意教儿子杀人, 大赦就不该轮到他儿子身上。”
说完,就下令把张成的儿子斩了。
张成哪儿肯罢休,他就去求宦官侯览、张让替他报仇。
他们商量了一个鬼主意,叫张成的弟子牢修向桓帝告了一状。
![](https://img.haomeiwen.com/i7683233/dfb068d42d6233b7.jpg)
诬告李膺和他的学生、名士们结成一党,诽谤朝廷,败坏风俗。
这昏庸的汉桓帝接到牢修的控告,心想:李膺这是要上天的节奏啊,连我的赦令都敢违抗!
于是,不加思索就下命令逮捕以李膺为首的党人。
除了李膺之外,还有杜密、陈寔和范滂等二百多人,都被他们写进党人的黑名单。这就是著名的“党锢之祸”。
3.“牧守之才”王芬
接着说王芬,东平寿张人,东汉末年的大臣,王芬这个人也是名冠天下,所以,自然也在“废锢”之列。
从此以后,正直的人都被废除、流放了,奸邪小人就更加肆无忌惮的纠结在一起,祸乱朝纲。
李膺,王芬这样的人被称为“清流士人”,何为清流士人呢?
是指那些在一定阶段内,士大夫中负有时望,或在学术道德上享较高声誉的人。
他们不愿与污浊的政治现象同流合污,批评不良社会风气,攻击腐败现象和官僚体制中的弊病。
这批人物往往代表社会中的正气,积极的一派,并成为社会改良的进步力量。
这群人里,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顾”,次曰“八及”,次曰“八厨”。
而王芬位列“八厨”之一,厨者,称赞的就是那些能以家财救济世人的名士。
![](https://img.haomeiwen.com/i7683233/a7b9c7c8f34dcd17.jpg)
公元168年,“清流士人”的领袖陈蕃、窦武被宦官杀害。
第二年,皇帝又来了“第二次党锢之祸”,大肆杀害天下豪杰和儒学行义之人。
王芬再度流亡藏匿,前后禁锢长达十九年。
一直到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
在中郎将皇甫嵩、中常侍吕强的建议下,汉灵帝废除了对党人的“禁锢”。
一大批忠正之臣重新被起用,王芬也被任命为冀州刺史,前往冀州治理黄巾军。
到任后,王芬收纳流民,安抚叛乱,治军理政,很快使冀州安定下来。
王芬统治冀州的四年里,一片和谐,民生富饶。
公元187年,陈蕃的儿子陈逸和著名的术士襄楷一起去王芬府上串门。
襄楷对就对王芬和陈逸说:“天象显示不利于宦官太监们,看来张让这些人是真要被灭族了。”
陈逸和王芬听后非常高兴,王芬就说:“如果真的是这样,我愿意为天下人除掉他们。”
于是,王芬就联合南阳人许攸、沛国人周旌等任一起谋划。又联合冀州当地的英雄豪杰,打算废除汉灵帝,立合肥侯为帝。(合肥侯是汉灵帝的弟弟。)
他们把计划告诉了曹操,希望曹操也来帮他们匡扶大业。
4.曹操规劝王芬
曹操知道后,写了一封信拒绝了王芬,信中的内容是这样的:
“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伊尹怀至忠之诚,据宰臣之势,处官司之上,故进退废置,计从事立。及至霍光受托国之任,藉宗臣之位,内因太后秉政之重,外有髃卿同欲之势,昌邑即位日浅,未有贵宠,朝乏谠臣,议出密近,故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今诸君徒见曩者之易,未鷪当今之难。诸君自度,结觽连党,何若七国?合肥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
这封信的意思差不多就是说:
“这废立皇帝的事,是天下间最不祥的。古人废立皇帝是深思熟虑,权衡成败之后,才施行的,只有伊尹和霍光做过。
伊尹是心怀至忠的诚意,又拥有宰相的权势,位列百官之上,所以废立皇帝,才会计划得成。
等到了霍光,他先是受到了先帝托国的重任,又凭借皇室宗亲的地位。而且霍光内有太后秉政的权重,外有群臣同心的大势。
加上昌邑王即位没多久,没有贵重宠幸的人,朝中也缺少同心的官员,他的话只能通过侍从表达,霍光的计策就快速施行了,所以,事情就摧枯立朽的完成了。”
而你们只是看到古人成功的容易,却没有看清楚当前局势的困难。用这种非常的手段来达到目的,不是太危险了吗?”
在这里曹操没有高谈什么君臣大节,而是给王芬分析利害:
伊尹、霍光之所以成功,既是因为他们心怀忠义,更是因为他们手握天下大权,并且有许多人的支持。
而王芬呢,不过是冀州刺史,追随的人也不过是二三流的臣子,很难获得天下人的认可。
王芬在曹操那碰壁之后,接着又暗地里呼叫平原名士陶丘洪、华歆一同制定计划。
当时陶丘洪正想赴行,华歆却制止了他,说:
“废立皇帝是大事,连伊尹、霍光都觉得困难。而现在王芬等人性格疏阔,又缺乏威武的气概,我料定这次的行动一定会失败。”
于是两人都没有参加,后来,王芬果然失败了。
当时,汉灵帝刚好想去北方河间的旧宅巡游,王芬等人就谋划,准备在汉灵帝北巡的时候除掉他。
但因为当时王芬没有兵权,就给皇帝发了个邮件,说黑山贼攻劫北方的郡县,求皇上给他领兵权,让他招兵买马,剿灭黑山贼。
当时又有一位术士告诉汉灵帝说,北方有一道赤气横贯天际,建议汉灵帝不要去北方了。
于是,汉灵帝就取消了河间之行。皇帝不来了,王芬的行动也就落空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7683233/47382cd38f5e4bd3.jpg)
之后,估计是王芬的消息泄露,汉灵帝就下令王芬解散征召的士兵,并召王芬前往京城。
王芬非常害怕,就辞官潜逃,逃到平原地区的时候自杀了。
而就在这一年的八月,也就是王芬密谋政变之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汉灵帝设立了西园八校尉。
西园八校尉,是以宦官蹇硕作为首领,选择了一些出身权门的将领担任校尉,曹操也名列其中,担任典军校尉。
王芬名气大,被许多人敬重,不是因为他的才学能力。而是他平时就常用家财去救济士人,加上后来因为与宦官斗争被长久“禁锢”而得名。
这点从曹操与华歆对待他的态度就能看出,曹操因为敬重王芬的德行名望。
所以委婉的表达了自己对他的计划不看好,并且提醒了王芬不要轻举妄动,可是王芬不听,最终酿成了惨剧。
华歆则更加直白的表达了对王芬废帝行动的悲观,说王芬“性疏而不武”,就是说王芬“志大才疏”。
5.地不仁兮使“芬”逢此时
再看王芬的生平
从仕途上看:
他发名于赈济家财,经历了党锢之祸,名列“八厨”。
从能力上看:
1.王芬胸怀匡扶汉室的大志,是汉末诸侯中少有的心怀汉室之人。
2.其次,王芬有治理民生、达于从政的能力,王芬在冀州四年,冀州百姓富足安定,人民倾心归附。
可以说,如果王芬生活在和平年代,他必定是能安定一方的“牧守之才”。
“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
生逢乱世的王芬,缺乏了长久的政治眼光,又不精通领兵作战。最终一代“清流名士”落得如此下场,不禁让人感到惋惜。
身处乱世,应该懂得明哲自保才是最重要的,考虑问题一定要长远才行,但王芬却不是那种可以性格的人,这一点,和“拒绝当官”的曹操相差太远。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