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想要不放逸?这十点你不可不知
修行想要不放逸?这十点你不可不知
皆仁法师
有人问起:“师父,修行要怎样才能不放逸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华严经》中所说的,菩萨具足了十种法后,就可以称为行不放逸了。
那是哪十种法呢?
一是护持众戒
也就是守持各种戒律,为什么要守持戒律呢?因为戒律是佛所制,遵循戒律而行,那就可以踏上佛陀为我们后世弟子铺设的康庄大道,远离恶缘、障缘和一切不如意诸事。
所以,想要不放逸,守持戒律,谨守身口意三业,那是必须的。
二是远离愚痴,净菩提心
为什么要远离愚痴呢?因为修学佛法需要智慧,如果陷入愚痴之中,智光不明,又如何修学呢?远离愚痴,具足了智慧,遇事对缘才有瞬间决断,找到最合适方法的能力,这是修学佛法者所必须的。
为什么要净菩提心呢?因为想要趣向佛果,清净的菩提心必不可少。清净的菩提心要真实生起,虽然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但如果一旦清净菩提心生起,又能最大程度上推动修学者前进。所以,净菩提心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是心乐质直,离诸谗诳
佛门中一直都说“直心是道场”,而在修行过程中,可以瞒天瞒地,但是唯独瞒不了自己的心。无论你对别人说的如何如何好,但是自己的修行情况,只有自己最清楚。就算谗诳可以让你得到些许俗世间的利益,但是却往往会让你丧失了大部分的功德法财。所以,面对最真实的自己,这是每个修行者的修行历程中必不可缺的环节。与其弯曲迂回,不如直达本源,这才是修行者的真本色。
四是勤修善根,无有退转
勤修善根是指勤修一切善法,积累福德资粮,增益自己的智慧。
无有退转是指无论在修习善法的时候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所在,只要自己修学善法,那就勇往直前地完成它。
五是恒善思惟,自所发心
恒善思惟有两层意思:
其一是常常遵循佛法正理而进行思惟。
其二是随所闻法,如理观察,具足出生巧妙智慧。
自所发心又是什么意思呢?
自所发心不是让人师心自用,而是指在起心动念之间,都要观察缘起,觉察自己的心念是否循善而生,是否自发地思惟善法,有智慧地抉择诸法。
常常护持正念不失,自然就精进不放逸了。

六是不乐亲近在家、出家一切凡夫
有些慢心高举的人一看到这条,就觉得自己看不起还在凡夫位的出家人是有凭据的。
如果真的这么认为,那就离佛法太远太远了。
要知道,对于菩萨来说,是离人、我、众生相的,这里所说的不乐亲近在家、出家一切凡夫,不仅仅是指那些具有凡夫行的个体,而且对于那些凡夫习气,也在自我省察中远离。
对,上面所说的那种“觉得谁谁谁都没有自己厉害”的傲慢心,也包含在需要摒除的凡夫习气之中。如果看不起别人的话,对不起,你也被划在被菩萨不乐亲近的范围之内。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里说的不乐亲近的范畴,包括了那些凡夫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而不是单单指具有这些凡夫习气的个体。因为这些无明习气相对而言都是杂染的,所以对于修学中的菩萨而言,远离这些杂染是有益于修行的,等到进阶之后,不被杂染所染,再度化众生也不迟。
七是修诸善业而不求世间果报
一看到这条就有人想起梁武帝的故事了。
我们要知道,修习善业,世间人天福报就可以不求自得了。而如果在修习各种善业之前,有一个心念在想:我这样做是为了有所求而行的,比如说想要求财富、求健康、求权势,才去修习善法的,那无形中就把修习善法的福报降低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要知道,发心有多大,福报就有多大。如果是依世间心去修习善业,那所得的果报也就是世间的福报;如果用出世间心去修习善业,那所得的果报就是出世间的福报,这可比世间的福报殊胜多了。
而对于菩萨来说,他的志向是抵达成佛的彼岸,又怎能志求生死法中的世间小福报呢?
正是因为菩萨的志向远大,所以他不会得少而足,更不会只追求眼前的世间福报。
八是永离二乘,行菩萨道
这就不用解释了吧?
声闻缘觉二乘虽然相对世间人来说,都是极为殊胜的,但是如果是相对菩萨道而言,那就相差甚远了。
志求佛道者,是不会止步于二乘的。
只有发起广大的菩提心,志愿救拔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苦海,那才能踏向成佛的彼岸。
九是乐修众善,令不断绝
这是说菩萨乐于修习各种善业善法,并且维持善法,使之绵绵不绝。这也就是说,不但自己修习善法,而且还教导众生修习善法,所以让善法得以绵延不断。
十是恒善观察自相续力
这点强调的就是自省了。
也就是说,常常善于观察自己的修习状态,保持对自己修习善法持续性,使善法相续而不绝。
也正是有了这份时常的自省,所以菩萨才能保持精进而不放逸。因为稍稍一松懈,自己自然就会知道,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修行状态。
只有当菩萨行持这十法的时候,才能被称为是住不放逸。
今天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