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掉你自己

《箭术与禅心》是一本奇妙的小书。
当我在网上买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它是一本比较薄的书。没想到到手之后,这么袖珍。之所以说它奇妙,是因为你可以一口气就读完,但薄薄的一本小书,却能让你明白一个集天地之灵气的概念——禅心,多年来困扰在脑中的概念。
一说到“禅”,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心生敬仰,同时各种带着光环的大师会浮现在脑海中,有远望而不可及的感受。也曾经会过一些“大师”(分不清真假),他们总能说几句让我顷刻间飘入云里雾里的话,我无从反驳,甚至我当时认可他讲的是宇宙真理。当时似懂非懂,很想要深究,但面对大师我又很自卑,担心因为自己太笨拙了而人家不会跟你做朋友,最终在心里默默的给了自己一个很好的愚蠢理由: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容我回去慢慢领悟。
当然,回来后,至今也没有开悟。
为什么生活中总有一些说不明白,只能靠“悟”的道理呢?
查了一下百度百科,对“悟”这个词是这么解释的:悟,动词 (形声。从心,从吾,吾亦声。“吾”义为“正中的”,引申为“一箭正中靶心的”。“心”与“吾”联合起来表示“一种‘一箭正中靶心’的心理状态”。本义:正确理解,正好明白)
天哪,不得不佩服日本人。原来我们老祖宗创造的“悟”和箭还真有联系啊!就这一个事情,也佐证了日本人把事情做到极致(做绝)的精神。
更觉妙的是,一个白人,一个西方人,通过自身的践行,学到了修炼“禅心”的技艺,并且用通俗易懂的做报告式的讲解,让我这个在有几千年东方文化的文明古国长大并接受教育的人,竟然明白了之前听不明白的道理……汗颜。
作者把自己师从日本弓圣阿波研造大师的经历娓娓道来,让读者仿佛穿越到他生活的场景,观看他学习的全过程,随他轻松的理解了如何修得“禅心”。
全书没有讲什么神秘的力量,其中穿插了几个概念:
- 禅心(悟道):是一种超越自我意识的境界。
- 技艺:一切的通过刻意练习刻意掌握的技术(艺术)。
- 无我:就是不用刻意控制,身体的自然反应就可以去完成的状态。
- 超越自我:超越一切意识性的目的。(目标触手可及,只要出手即可达到。)
我们生活中常会遇到的两个问题:
-
我们总是会过度的追求目标(结果)
过度追求结果,会让自己处在一种紧张与焦虑的状态,反而不利于达成目标。应那句古话:欲速则不达。当你有了目标之后,就应立刻把目标搁置一旁,投入全部的精力去学习技艺(寻找解决方案)。因为此刻,其实目标已经在你心里了,不能因为有了目标而增加自己的负担。 -
我们时常会陷入快乐或痛苦当中
因为我们总是把焦点放在别人身上(与别人去比较),当自己不如人时,会立刻感到痛苦;当自己取得一点点进步时,就会窃喜。书中有个例子,当作者因射中靶心而内心窃喜时,被阿波研造大师察觉到了,大师告诫他:“你必须使自己解脱于快乐与痛苦的冲击,学习平等超然地对待它们,你的高兴要像是为了别人射得好而高兴,不是为了你自己。你必须要不断地练习这个作法,你无法想像这有多么重要。”
这就是平复情绪的最佳心法吧。
漫长而单调的经历
作者因为被邀请去日本东北大学教哲学,便有了这段艰难的历时6年的经历。整个学习过程看似漫长,而其实相当的单调枯燥,没有一定的耐心是难以坚持下来的。以箭术作为一个练习的载体,概括起来过程很简单:
-
第一阶段 先练技艺,在动作上反复的练习。
-
第二阶段 动作熟练,达到无我境界。(就是不用刻意控制,身体的自然反应就可以去完成)
-
第三阶段 超越自我,超越一切意识性的目标。
各阶段的耗时是递减的。第一阶段耗时最长,有四五年时间。修得“禅心”就是靠最后阶段的“顿悟”,其实你要读完这本书,那根本就不是顿悟,这是一种必然。这就是大师教徒弟的厉害之处了。其实,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卖油翁》故事,就已经很好的阐释这个道理了: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纵观全书,作者在修炼过程中,是运用了一些有效方法的。这也是我慨叹西方人方法论思维的伟大之处,让我深刻的感觉到任何给你带来疑惑的问题,总有学习和解决的方法。
几个重要的方法
作者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是:
-
冥想:这是贯穿始终的非常重要的方法。
关闭所有感官之门,这项要求并不意味著主动拒绝感官的世界,而是准备好顺其自然的退让。要能够自然地完成这种无为的行为,心灵需要有一种内在的定力,这种定力就要靠呼吸的专注来达成。这是刻意的练习,而且要刻意到装模作样的程度。吸气与吐气都要极仔细地一再练习。不需很久就会有效果。一个人越是专注于呼吸,外界的刺激就越来越模糊。刚开始时,它们就像是掩耳听到的含混叫声,渐渐消失,最后就像远方的海涛声般令人习惯,不加觉察了。时日久后,对更大的刺激都会产生抗力,摆脱它们也变得更快更容易。只需要注意身体不论行住坐卧都是放松的,专注于呼吸上,不久便会感觉自己被一层无可渗透的寂静所包围。只意识与感觉自己在呼吸。然后渐渐脱离这种意识与感觉,不需要做什么新的决定,因为呼吸自己会缓慢下来,变得越来越节约,最后逐渐变成一种模糊的调子,完全脱离注意力的范围。
但是如果后来就这样睡著了,则是必须加以避免的危险。避免的方法就是要突然提升注意力,就像一个彻夜未眠的人,当他知道自己的生命要依靠他的警觉时,精神上突然的一震;这种提升只要成功一次,以后必然可以重复。它能帮助心灵产生一种内在的震动——种安宁的脉动,可以升华为一种通常只有在稀有的梦境中才能经验到的轻快感觉,及一种陶然的确信,相信自己能够从四面八方得到能量,恰到好处地加强或减轻精神上的压力。这些年来,国外很多大佬,比如乔布斯,达·里奥等都推崇冥想,想必他们是真实的受益者了。甚至热门美剧《亿万》里的最聪明的基金高手也把冥想作为重要的工具。
-
长期的刻意练习
箭术可学习的技术部份必须练习到滚瓜烂熟的地步。如果一切都决定于射手的无所求与无我,那么它的出现必须自动地发生,不需要理智的控制与反应了。练习又练习,重复再重复,越来越强烈,这是漫长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特色。 -
师徒式的手把手教
古老的师徒式的教学,在这里展现出绝对的优势:示范——练习——直觉——模仿。 老师的示范,学生凭直觉去练习或者模仿,不断重复,就这么简单。老师绝不会想过早使学生成为艺术家,他的首要考量是使学生成为一个技巧纯熟的工匠,对自己的手艺有完全的控制。(此刻,你又想到日本人提倡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了吧。)
中国的古话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学生能够前进到什么地步,这不是老师所关切的。当他才刚为学生指点正确的途径后,他就必须要让学生独自前进了。他只能再帮助学生一个忙,使学生能忍受孤独之苦;他帮助学生离开自我,也离开自己的老师,他勉励学生要走得比他自己还远,要「爬到老师的肩上」。
好吧,日本人,你真的厉害。
-
掌握仪式
进入正题之前的准备工作,都可以叫做仪式。比如,画画前准备纸墨笔砚;插花前检查花枝,挑选花枝;箭术前的脚步与姿势……只有当准备与创造,技巧性与艺术性,物质与心灵,计划与目标都融合无间时,才能进入正确的艺术家精神状态。这也让我对仪式的作用有了新的理解。
整个的修炼过程中,作者绝大部分时间放不下自己的目标(追求射中靶心)和自己的感受,甚至都到了快要放弃的地步。但坚持下来了,坚持到技艺纯熟达到无我的境界后,禅心就出现了,就像《卖油翁》里说的:无他,但手熟尔。
但凡你是一个有技艺的人,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干掉你自己,那你将领略的是海阔天空,甚至天下无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