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卡卡书评专题读书志

书评|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2018-06-19  本文已影响515人  卡兰诺
书评|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尼尔波兹曼

01

如今娱乐占据了我们越来越多的时间,微博上各种段子、搞笑视频、明星八卦、萌宠图片,各地奇葩的新闻、条条都能吸引你的眼球,地铁上、马路边,人们无一例外在刷着各式消息。

有趣的是,我们如今生活的这个状态,早在八十年代,就被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预测到了。

他认为以电视为主要信息媒介的当代文化正因为其娱乐化、庸俗化、碎片化而逐渐失去生命力,作者对人类文化的前景表达了深深的忧虑。对于这种文化危机,作者将其概括为“娱乐至死”并将之著作。

书评|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已于2003年10月去世,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

初一看《娱乐至死》的前言,读者们会觉得作者有些危言耸听,书名也好有标题党的意味。而实际上,这是一本重要的媒介生态学专著。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告诉我们赫胥黎预言中的“美丽新世界”离我们并不遥远,或许现在已经到来:“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在2016年快播王鑫的审理案件开庭和百度“魏则西事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技术无罪”也成了当时的热词。

对于技术,尼尔波兹曼指出,每一种技术都有自己的偏向,技术是不可能中立的,就像汽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一样,媒介的技术应用也改变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态度,甚至生活方式。

02

文字的发明让人类的认识得以系统化和思辨化,印刷时代带来了人类文明的繁荣,而以电报的出现开始人类开始埋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儿有用的信息,人们失去了交流的语境。

公众话语权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无聊低俗,散乱无序的信息,带给我们的是支离破碎的时间被割裂的注意力,人们开始享受这种短暂的欢愉。

电子媒介带给人们的不再是一个单向传播的时代,上帝死了,受众成为了上帝,成了媒介讨好的对象,受众不再需要听那些无聊的说教,不需要看那些生涩难懂的文字,有趣战胜了权威,媒介获取信息的功能让位于娱乐,媒介代替了口耳相传。

书评|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在美国总统竞选要像明星一样在电视上发表演说,为什么新闻节目越来越像脱口秀,为什么很多大学老师不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太深入的道理反而讲段子反而更受学生欢迎。

03

当我们阅读一本书时,有时候书中的文字写下的是虚构的世界,但我们仍然觉得是真实的。有时候我们通过一本书了解历史、政治和我们无法亲身体验到的世界,而忘记了自己在阅读一本书。

当我们看手腕上的手表,就可以知道时间,但那其实只是一些简单的数字而已。这是人类发明的符号代替了时间,而真正的时间是体验到日出日落和季节更替,亲人的衰老和逝去。

我们看以前拍摄的照片,想起过去美好的时光,想到照片中的某个去世的朋友,照片并不能让朋友复活,让过去回来,只是一种情绪和感觉,但在那一刻,我们忘记了照片的存在,只觉得朋友一直还在,过去一直还在。

这就是波兹曼的观点,随着各种媒介和交流工具的发明,物质的世界似乎越来越小,我们接触现实世界的面也越来越狭窄,人们没有直面周围的世界,而是不断地和自己对话——不借用任何交流工具,不利用媒介,我们似乎无法看见和了解任何东西。

把这个观点进行延伸,把诸如文字或钟表这样的技艺引入文化,不仅仅是人类对时间约束力的延伸,而且是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当然,也是文化内容的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波兹曼要把媒介称作“隐喻”的道理。

当电视媒介走向人们关注的视野时当时很多美国人对电视给文化生活带来的改变表示出了担忧,他们看到了公众话语的解体以及向娱乐艺术主导的趋势转变。

尼采说过,任何哲学都是某个阶段的生活哲学。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时间的车轮向前滚动着,发达的媒介技术给我们的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社会的生活方式。

但是每一种技术都有它的弊端,我们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我们无法停止娱乐,但我们也不能过度娱乐,不知道人类最后是否真的会娱乐至死,但《娱乐至死》就像警钟一样提醒着我们。

相信没能杀死我们的,也终将使我们更加强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