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感受和你一样吗?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书笔记。
孩子们的感受和你一样吗?自从有了孩子之后,我的脾气变得越来越火爆,一点儿小事都能火冒三丈。究其原因无非就是,没办法和孩子沟通。
孩子:有人偷了我的新铅笔。
妈妈:你确认不是自己弄丢的?
孩子:没有,我去上厕所的时候,他还在课桌上呢。
妈妈:谁让你乱丢东西的?你怎么总是这样,这不是第1次了,告诉过你多少遍了,东西放在课桌里面你就是不听。
孩子:别烦我了。
妈妈:不许你这么说话。
大家可能已经看出问题来了。我们的对话最终都演变成了争吵,并且我在一遍又一遍的告诉我的孩子,不要相信他们自己的感受,而要依靠我的判断。
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后,我决心改变自己,但是并不知道该怎样开始。后来对我最有帮助的做法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我问自己:“假设我就是那个感觉大人很讨厌的孩子或者老是丢东西的孩子,希望让那个对我的生活至关重要的成人理解我的感受,会是什么样子?”
随后的时间里,当我试着了解孩子可能会有的感受时,我说话的方式也随之改变了。我并没有刻意使用一种说话技巧,而是发自内心的体会孩子的感受。
我们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都有各自真实的感受,没有对错之分。
我们能倾听孩子,与他们产生共情,那么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不是天生就会说产生共情的语言的,因为它不属于我们“母语”的一部分,我们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经历,为了能流利地说出这种接纳他人的“新语言”,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操练。下面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4个技巧:
1.全神贯注的倾听。
2.用“哦……” “嗯……” “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先前的对话就会变成下面的样子:
孩子:有人偷了我的新铅笔。
妈妈:哦?
孩子:我去洗手间的时候,他还在课桌上呢。
妈妈:嗯。
孩子:我已经是第3次丢铅笔了。
妈妈:噢。
孩子:从现在起我离开座位的时候,把笔放到课桌里面就不会丢了。
妈妈:是这样啊。
但是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的感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不会很自然的说出这样的话:
“孩子,你好像很生气!”
“对你来说,一定很失望。”
“嗯,你好像有些犹豫要不要参加这个聚会。”
“听起来你有些讨厌这些作业。”
“那一定太让人感到泄气了。”
“好朋友搬走了是挺难过的。”
这些叙述方式对孩子是一种安慰,能帮助他们从情绪中走出来面对问题,当你用一个词来说出他们的感受时,不必担心孩子听不懂,因为在特定的场景中更容易理解一个新词。
一些书面的对话练习与回到家里生活中的真实情形会有所不同,因此在面对家里的真实情形之前,做一些角色互换练习会对我们有所帮助。
我们能够理解孩子的感受,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帮助,深入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孩子一旦清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就能集中精力来应付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