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致Andy
大银行家:
你是荧幕里的巨星,也是生活中无数人的灯塔。一位兢兢业业的银行家被冤枉了二十多年,生活中不是没有这样的案例,但是当一件事真真切切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时,才能让人多少能够感同身受。
有些人天生就是自由的,他们的羽毛都闪烁着自由的光辉。
red眼里的你就是那样的人,虽说这是他的马后炮,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像你这般,勇气和谋略缺一不可。初进监狱,仿佛可以看穿人生,注定要在这个笼子中灭亡。
监狱其实也是社会。各式各样的人,嫉妒的眼神,嘲笑的言语,另类的欲望,作为一个新人,在哪里都免不了吃些苦头。你说我是被冤枉的,每个人呢?都是被“冤枉的”。关在里头的是罪人,其实外面那些逍遥法外、滥用职权者或许才是真正的罪人。监狱的存在正反映着社会的病根。
这一点放在其他的方面同样适用,我记得全校同学追捧的郑老师在演讲时说“同学们,等你们真正走出了校园,见了足够多的人,读了足够多的书,走了很长的路,才会看见世界从来都不是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你们如今看见的只是把世界残酷獠牙遮挡起来的帘幕。”
小学老师教我们,眼见为实。童话故事里只有孩子能看见河童,能看见最纯真的事物,但长大了,我也注意到,越来越多看见的都不是那么回事儿。
从物理的角度来讲,我们所认识的事物不过是光线的反射,可见光通过视网膜瞳孔、再通过眼部神经传递到我们的脑海中,从物质本身转移到我们的意识里,经历的每一个步骤都可能产生差错,所以看见的就可能不是它真实的模样,比如常见的海市蜃楼,比如意识紊乱者;另一种情况也会导致所见为虚,也几乎是人类都无法避免的缺陷,用前一阵子大火的《哪吒》来讲,便是“人们心中的成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如果不勤于思考,很容易陷入思维的陷阱,习惯性“我以为”,经验主义等等。如果考虑到每个人所处的阶段和环境的不同,心理的多样性,考虑我们“亲眼所见”的极有可能只是某个片段、冰山一角,那么对他人和事的判断就会客观公正很多,所以《圣经》说“不要评价他人”。
监狱也是社会的折射的一点便是“体制化”。
这里的高墙很奇怪,刚开始你讨厌它,慢慢地你适应了它,再后来你就离不开它了。
纵观人类的历史不断演进,体制从文明之初起就一直存在,人是生物链的顶端,可能就是体质的实体表现。
无论是穿越剧里的梦回大唐,还是某漫里的回到一万年前,现代人能生存下去基本不太可能,你的5G手机在战国时期还不如一块瓦片,吕布纵是天下无双也抵不过一颗金属子弹。书上说,搬家一般要经过半个月才会觉得新房子是有安全感的,才会彻底适应。体制其实就是无处不在,舍不得搬家其实是舍不得原来已经体制化的生活模式,体制化是无形的环境,是社会性动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制化其实可以换个常听的说法:舒适圈。
离开舒适圈,是我们保持进步的重要因素。长期生活在稳定安逸的人无论先天条件多好,他都很有可能被底下的人踩下去。科学研究也证明,为了生存而工作的人往往比为了享受生活的人更有干劲。长期处在边缘的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危机感,退一步可能就是无尽深渊,他们处在一种临界状态里,可能有恐慌,同时也可能有创造性的幸福感。
曾国藩说:“天下事,有所利有所贪者成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者成其半。”为什么优秀的人常常比你更努力?因为他们过往的经验让内心树立起了忧患意识:不进则退,长江后浪推前浪。
哦,差点忘了,你让我懂得了最重要的一点:水滴石穿,坚韧不拔。
二十年间,怀着一颗向往自由的心,只用地上不起眼的小石子,也能在铜墙铁壁的包围中凿出一条生路。
现在的我们目前仍生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也养成了不少恶习,心智脆弱不堪,有时一点点挫折就恨不得骑着黄鹤随风而去,没吃过什么苦,所以也害怕吃苦,无病呻吟更是常态。
愿你与我同在,在我不想努力的时候告诉我:天道酬勤,水滴石穿。
杨子/20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