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笔记72:学生对音乐感受的表达感到很困难时,该怎么办?

2024-03-05  本文已影响0人  花婆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认为,音乐欣赏后,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想象的语言表达不是很丰富,是因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不够,还是与音乐感知能力有关。

一个年级中会有一两个班特别活跃,特别能说,独特的感受和具体的描述,往往会给其他同学,给我带来极大的新奇感和触动,会引发其他孩子进一步关注音乐的细节变化,这时候课堂的氛围特别赞。对于这样的表现,我们会评价这个班级的孩子很灵光。

这么多年下来,我好奇不同班级音乐感受的表达水平不同的缘由,对升入高段的许多学生描述音乐的语言与低中段没啥变化,言语匮乏、想象单一的表现不是很满意,回答不是“欢快”就是“快乐”,上上届孩子经常说的音乐想象是猫捉老鼠的场景,上届孩子的音乐想象不再局限猫鼠游戏,但也不是很丰富。

到底是什么原因,孩子表达音乐感受的时候,如此“词穷”?而且进入高段后,有许多原本很乐于表达的学生也渐渐沉默起来,好似说来说去也音乐风格都差不多。

我相信,大量文学阅读的积累,对音乐想象力和表达力有很大的影响力。

我也相信,光从音乐教学入手,也可以有所改善。我们音乐课上哪些方面做些改进,可以让学生体验更深刻,可以转变这方面慢成长的情况。

这一届,这方面,我想做一些尝试。

首先,老师主动“贡献”词语,丰富他们对音乐特点描述的词汇。

小学生生活经验少,见识不多,有阅读,尚浅尚少。多变的音乐风格有各种贴切的词汇可以形容。那么,我们也给他们积累一些在脑中。

以前,音乐课上动嘴念、动笔写觉得万万不可。体验性的学科,似乎就是停留在感性层面。然而,音乐真的纯粹是感性学科吗?它也有逻辑思维含量的啊。

进入二年级,教材上的音乐风格不再是简单的欢乐风。如二下第一单元钢琴曲《春之歌》出示了三个旋律线段,请学生聆听选出最适合表现这个作品的旋律线。

从线条的差异可以感受到音乐的节奏、音区、速度、情绪等差别,我们希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准确,不光选择正确,还能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说出选择的理由。这时候,需要老师协助一下词汇量还很少的二年级孩子们。

起初,我耐心等待举手起立的学生绞尽脑汁说选择的理由。大部分在说理由的时候,会提到三个旋律线段的区别。

有学生用“弯”这个词语,有用“高低”来形容,有用“平”努力表达意会的感觉,有一个无法找到合适的词语,着急地用手在空中画线条。

在他们“艰辛”的表达中,我慢慢引出“起伏”“平缓”“紧密”“舒展”这四个词汇。我们一起探讨这些词汇适合形容什么样的线条什么样的音乐。

第二课时,我们再次回忆这首钢琴曲的特点,课件上出示这些词汇,让他们认读,接着我即兴演唱三短旋律,请学生描述音乐感受,夸赞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再为书上那三段旋律线条选择合适词语,并在书上记录下来。

其次,抓住学生一闪而过的灵感,记录他们精彩的用词。

学生对能为班集体做出贡献,受到肯定很受鼓舞,这份良好的自我感觉会牢牢记住这一刻的教学内容。而其他学生见势会积极效仿,努力表现。因此,在教学中,看到有学生表达音乐感受时,能够突破原来的认识,说出新的更贴切音乐情绪的词汇或者一份想象,我们要抓住这宝贵的时刻,狠狠地肯定。

肯定他的方式除了口头表扬之外,把他说的词语记录在课件上,让所有的学生听到这个词,看到这个词,加深理解,下一次也能运用这个词来表达感受。

如今天学唱《共产儿童团歌》,音乐体验之后,有学生说到了“隆重”,虽然不是很准确,但是他感受到了歌曲的力度,我立刻追问,你从哪里感受到隆重?引发大家思考音乐中出现了富有节奏感的打击乐器声。

有学生说“像升旗时候的一样,很庄重”,他也是被音乐中坚定的情绪吸引住了。

于是,我把两个词写在课件上,肯定了他们对声音力度的敏锐感知,请所有人用上不同的声势动作去表达这份坚定(隆重、庄重)。顺势和学生一起谈论了抗战事情儿童团的故事。将音乐情绪的表达与歌曲背景联系起来。由此协助他们进一步理解这样的音乐风格。

从0到1,远比1到更多数字难得多。如果学生确实对音乐表述的感觉很浅,能用来形容的词汇很少,那么我们就通过丰富的活动感受音乐之后,在具体的作品欣赏中积累一些形容词,在他们有感觉的时候能够从脑海里捡起来使用。不再是低幼儿童常用的“欢乐”一词。

具体、丰富的词汇的表达,也是加深对音乐理解的手段之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