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主义真ノ☀

别让"付出感"杀死你的人脉关系

2019-07-24  本文已影响155人  悟道修行

别让“付出感”杀死你的人脉关系!

中国人向来具有牺牲精神,并且以此作为一份义务、甚至一种荣耀。“人不能只为自己活”,这样一句话,听来是不是非常合情合理?因为大家都在那样活着。谁若自私,便是可耻。

而诺大的世界,最难定位的是关系,最难把控的是付出感。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付出者会有一种伟大感,他们会觉得更有权利向别人索取点什么。心理不平衡的付出者,为了讨要公平,会慢慢变成索取者”。

不在乎当事人的感受,不考虑对方真正想要什么,所有付出感强烈的人,在亲密关系中都不幸福。

盲目的自我牺牲,其实是一种低层次的成全。

真正的利他不应有付出感,不应对他人有期待,更不应自以为高尚。

背离真相的成全,才是最大的伤害

有人说:家庭教育中,有两种极可怕的东西,叫做付出感与牺牲感。

中国式的父母,很多都有一种苦情的情结,认为自己的为孩子牺牲足够多,才算得上好父母。

电影《狗十三》中,多数时候,李玩都是个乖乖女的样子。

但倔起来就喝酒,和爷爷奶奶、爸爸大吵大闹,大晚上也不回家,闹了脾气就把音乐调到最大音量,让人不得安宁。而她的诉求很简单,她要大人说话算话,要坦白,要尊重她的意见。

站在父亲的立场上,他好像也尽力了。

弟弟出生,怕刺激到李玩,他选择隐瞒,丢狗也一样;

他逼着女儿选英语,因为有直升高中的机会;

和看宇宙的奥秘展览相比,参加生意伙伴的饭局更重要。

遇到这类大大小小的家事,大人们的第一反应是给个甜枣,瞒住孩子。

大人有一套高效的、权衡利弊的处事原则,他们不自觉地把这些也用在了孩子身上,矛盾就产生了。

这是太典型的中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好像谁都在努力迁就和付出,谁站在自己的立场都没有错,但搭在一起就漏洞百出,电影里充满了类似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的不可调和。

李玩如爸爸要的那样地“懂事了”。她喝掉了牛奶,恭恭敬敬地给长辈敬酒,毫无反抗地接受了弟弟,吃下了特意为她点的狗肉……直到最后,李玩和姐姐终于在大街上遇到了真正的爱因斯坦,但她也拒绝相认。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给与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都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每一个母亲,都愿意为了孩子的未来,而付出自己的努力,可如果不倾听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一味地盲目牺牲自我,不仅不能助力孩子前行,还可能直接毁掉孩子的人生。

一切背离真相的自我牺牲,不过是假“为你好”之名,行主宰和干涉你人生的罪恶而已,这样廉价的自我牺牲,不是爱,而是不能承受的负担和伤害。

 

放弃原则的付出,是一种变相的自私

《比悲伤更悲伤》影片里有这样一个让人咋舌的情节:男主在生命的尽头,为了给女主找到所谓的幸福,居然去找事业小有成就的牙医未婚妻谈判,让她离开相爱多年的男友,让女主跟牙医在一起。

都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男生这样的做法,显然侵犯了他人的底线,有悖于做人的原则,与其说他牺牲自己的爱情,换取女生的幸福,不如说是一种为了达到自己目的,不惜践踏他人利益的变相的自私。

很多时候,我们本着为他人好的初衷,而这背后牺牲的,却是无辜的第三方,只是很多人都不自知而已。

电视剧《都挺好》,姚晨饰演的三妹明玉,被称为史上最惨的女主。从小不得父母半点宠爱,在这样一个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里,母亲为了事事处处成全两个儿子,不惜牺牲掉本属于明玉的一切。

为了让两儿子每顿早餐都能营养丰富,家里仅有的几块鸡腿,母亲不仅自己不吃,还不允许明玉吃,全夹到哥哥们碗里,而明玉只能吃泡饭;

为了有更多的钱支撑大儿子去美国留学,母亲不惜拿出自己的养老金,还生生把女儿上清华的名额退掉,导致明玉只能上免费的师范学校;

为了给小儿子腾婚房,母亲把自己换到一间最逼仄的小屋住,同时连招呼都没打,就直接把明玉的房间卖掉,逼得她再也没办法在这个家里呆下去,最终离家出走。

母亲爱孩子没有错,但不应该把对一个孩子的爱,建立在牺牲另一个孩子的基础上,这样的成全,不过是一种极度的自私与狭隘。

当成全呵付出失去了原则,可能比实质性的摧毁还要作恶。

酒小七曾在《浪花一朵朵》一书中写道:

“你以为你这是在成全规则,其实,你是在对抗规则,对抗的是潜在的规则,即真正的规则。”

一旦所有的牺牲都披着“付出感”的外衣,就会轻而易举得到大部分人的理解,进而堂而皇之地破坏第三方的利益,让别人为他的成全来买单。

一切没有原则和界限的牺牲和付出,说到底,不是无知就是自私。

真正的成全,自有一把衡量的戒尺

《折兰勾玉杏向晚》一书里说:“我们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幸福,何其愚蠢。”

是啊,我们希望身边的人能幸福,却总习惯用自己想当然的方式,去成全这种幸福,殊不知,这样的成全,其实是你之良丹,我之毒药。

当一个人在关系中不断牺牲自己、辛苦付出,会累积越来越高的道德资本。道德资本像一座堤坝,拦截了爱和亲密的流动;道德资本越高,这个关系越趋近死亡。

而真正的利他不应有付出感,不应对他人有期待,更不应自以为高尚。

首先,清楚对方真正想要什么。

你的一腔好意和良苦用心,未必是别人真正想要的,不论在亲密关系,还是亲子关系或者朋友关系里面,我们都不能站在一个上帝的视角,以爱的名义去绑架别人的真正需求。

她想要的是苹果,你却把自己喜欢的梨给她,还觉得自己为了对方而忍痛割爱,对方就应该接受,这只不过是一种道德标榜的自嗨罢了。

其次,不逾越第三方的边界。

林清玄说: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

如果你真的想为对方好,就要在了解对方真正需求的基础上,尽自己的能力去给与,而不能让第三方为你的私念来买单。

你想成全别人,那是你自己的事,你可以让其他人自愿帮忙,但你不能把自己置于一个道德制高点,逼他们跟着你一起做。

最后,守护自己的体面。

成全别人的背后,你势必会有付出和牺牲,但最高级的关系,一定不是在你们相处的过程里,让自己委曲求全,刻意贬低自我,而是相互尊重,彼此成全。

《源泉》一书里提到:“自我牺牲,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绝不能牺牲掉的正是那个自我。”

为了让你更幸福,我在适当的范围内暂时放弃做自己,但你变得更好的背后,是我依然是我,我一样守护自己的快乐,爱护自己的体面。

这才是一种高智商的成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