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9):卡尼曼的理论与行为经济学

2021-03-04  本文已影响0人  点点云中鹤

经济学上有一个说法,叫做“理性人假设”,意思就是说,在经济活动中,人们一定会基于自己的理性,做出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这一理论可以说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很多经济学的模型与理论,都是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而阐发出来的。

而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则是经济学的“祖师爷”、大名鼎鼎的亚当·斯密。

在亚当·斯密看来,在经济活动中,人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赚钱,所以人们一定会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而做出行动。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有十万和一百万同时放在你面前,只让你选择其中之一的时候,所有人都会选择一百万而不是十万,这就是人的理性所做出的选择。

虽然这一理论看起来极为粗糙,但是在后续经济学的发展中,经过其他经济学家不断的改良和补充,“理性人假设”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但到了20世纪之后,“理性人假说”却受到巨大的冲击,主要原因就是心理学的发展。

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在很多经济行为当中,人们做出选择的原因往往并不是基于理性,而是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单纯的“理性人假设”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科学的想象,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应该从仅存在于理论中的“理性人”身上,转移到“真实人”的身上来。

于是,行为经济学就因此应运而生,而丹尼尔·卡尼曼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卡尼曼开创性地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并证明人类的决策行为是如何系统性地偏离传统经济理论所预测的结果的。

来看一个例子,如果你捡了一百块钱,你可能会很开心;如果你丢了一百块钱,那决对会难过的要命,就算你在丢了一百块之后,又捡到另一张一百块,你的第一反应也是会想:

“唉,要是不丢那一百块就好了,那样就白捡了一百块”;而不是“哎呦,还行,不亏”。

卡尼曼的这些发现合在一起,就得出了他获得诺奖的著名理论:前景理论。按现在网上的话说就是,赚钱时落袋为安,亏钱时以命相搏了。

“前景理论”的出现,算是给经济学打上一个极为厚实的补丁,让这门学科在当前可以重新回归到“以人性为本”的道路上来。

卡尼曼的理论与经济学的关系我们先告一段落。通过之前的章节,我们已经知晓,人们在思考时会有“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两种思维方式,也明白它们的优缺点,还知道了人在做决策的时候,都不是理性的。

那么,在生活当中,我们该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两套思维系统,从而使人们找出解决问题最正确的方法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