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小冰读书变现训练营

长风破浪云帆挂——帅小冰读书变现训练营大作业

2019-12-28  本文已影响0人  _胡天八月_

一念缘起,一瞬缘灭。所谓缘分,无非是无数恰到好处的偶然,在一个恰到好处的时间,恰到好处地相遇罢了。

在一个恰好有时间的午后,恰好无聊去网上随便逛逛,恰好看到了训练营的广告,而内心恰好有一个封存已久的梦想,它们在那一瞬间相遇、碰撞、交融。这,就是我和帅小冰读书变现训练营缘分的开始。

一、钱塘江上闻潮信,今日方知我是我

时光易老,初心难觅。岁月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它可以让所有曾经的汹涌宁息,愤怒与激昂,喜悦与忧伤,爱与恨,当然,还有抱负与梦想。感谢帅小冰读书变现训练营的出现,拂去我心中那层岁月的灰,让我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三颗心:无之心,勇之心,梦之心。

1.无之心:无用之心,未必无用

《道德经》有云: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无用之心”真的“无用”吗?未必。就拿读书来说,我们可能读了很多诗词歌赋,看了很多文学名著,它们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为我们带来经济效益,甚至永远不能为我们带来经济效益,但它们就无用吗?不是的,因为我们读过的所有的书,都会经过时间的洗礼,最终成为我们自己。“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并不会帮我们拿到名校或名企的offer,但可以在我们追求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进取和希望,也许就是因为这一分进取和希望,让我们达成目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并不能驱散乌云,但可以让我们多一分的从容,少一分落寞,不至于患重感冒的同时再患重度抑郁。

所以,什么有用,什么无用?也许并不存在无用的东西,我们所经历的东西,都是我们存在过的证据,也都将成为我们自己。

大部分时间,我们忙于生存,但总有那么一瞬,我们渴望生活,就是因为有了这一瞬,我们的生命才有了不同和精彩。

经过了30天的刻意练习,我现在已经养成了习惯,每天抄一篇古文,读一首诗,看一首词。说不上有什么用,但我相信改变正在发生,而且在不断积累。

无用之用,甚是有用。

2.勇之心: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过惯了朝九晚五、碌碌无为的生活,是否会感叹生活的平淡,然后转身投入另一个朝九晚五、碌碌无为的循环。

我曾经也是这个样子,但是一次“英雄之旅”的复盘让我看到了原来自己还具有如此大的能量,也曾发过光,散过热。觉得难的时候,不需要看什么励志故事,也不需要读什么暖心鸡汤,想想过去曾经努力过的自己就好了。

逢敌亮剑,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3.梦之心:那个仗剑天涯的你还在吗?

30天的学习,那个关于江湖的梦,又醒了。

那个关于江湖的梦一直都在,只是睡了太久。现在它醒了而且愈加清晰。里面有掩卷低言的夫子,素衣青牛的道人,青灯古卷的佛陀,竹笔清墨的书生,骏马长剑的侠士,顾盼含情的佳人,也有衣衫褴褛的乞丐,青菜豆腐的小民,状纸卷宗的幕僚......每一件经历过的事,每一本读过的书,每一次流过的泪,都沉淀到了这个梦中,让这个梦中的世界变得更加清晰,更加精彩。

那就提笔吧,把梦变成故事。

我手,我心,我的梦,我心中的江湖。

我的写作。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书,写作,产品,其实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东西。而这水之“源”,就在这30天的课程里。

课前预习1-行业解读:如何从0开始快读搭建阅读体系,成为月入过万的职业读书人

课前预习2-职业规划:如何结合自身优势,精准定位读书职业,规划自我成长蓝图

课前预习3-真人案例:顺应知识付费风口,20位素人0基础也能变成签约作者

开营-从月薪2000到通过读书赚取50万,盘点我的职业读书人转型之路

Day1-如何使用教学工具”阅读本”,重塑阅读习惯,实现一年阅读书籍50本

Day2-硬核眼球科学训练法,3倍提升阅读速度,解锁阅读新世界

Day3-穿越认知心里迷言,用苹果阅读法,一小时解锁一本书

Day4-如何大浪淘金,从海量图书中选出人生好书,打造顶级阅读品味

Day5-如何建立产品感提高书籍选品能力,从新出版的书籍里选出高价值读物

Day7-向大师偷艺甄别顶级阅读素材,一网打尽超一流作家

Day8-巧用主题阅读AI式学习实现知识管理,让你秒变知识引擎

Day9[彩蛋课]-终极阅读法:让你变身书神的费曼读书法

Day11-拋弃套路,重回创作初心,在书写中找回真诚,找到力量

Day12-向大师偷艺,如何用纳博科夫卡片法,积累一流作家的顶级素材

Day13-合理建立自己的创作回路,一边输入,--边输出,从此写作上瘾

Day15-中国古典作品鉴赏,将文心注入写作大脑

Day16-西方经典作品鉴赏,打造千面英雄之旅

Day17-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何通过复刻大师名篇,跃迁写作格局

Day18-算法写作,用数学思维写作,精密计算创作环节中的信息流程

Day19-巧妙利用心理学效应,实现读者和创作者的深度沟通

Day20-利用认知心理学原理创作,打通五感

Day22-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个读书类产品经理的成长蓝图

Day23-实战指导:如何通过撰写读书稿件,成为职业读书人

Day24-实战指导:如何由书变课,从撰稿人变成读书项目负责人

Day25-真实案例对标:20名职业撰稿人如何组队做上线一门书单课

Day27实战指导: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知识内容,现场围观学员打造课程

Day28-实战指导:如何借力打力,用最小成本启动-个属于自己的读书会,变身知识ip

Day29-如何定位、规划和操盘一个线 上品牌读书会

Day30-案例精讲:柔与韧读书会从0到1诞生计

三、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三十天的学习,也勾起了自己想写点什么的欲望,也的确写了一些文字,有了一些想法,做了一些事情。这些文字,就是自己成长的最好见证。

1.论安逸——有感于主席《心之力》,拙劣模仿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历史之沉浮,追往昔,思来者,圣人之语,警世箴言也。

观夫满清王朝,二百余载,康乾雍三世,外征蛮夷,内平叛乱。佑百姓,开太平,盛世之象,万国所仰。至清末,繁盛之状久矣,安逸之态也久矣。绝外交,锁国门,怀天朝上国之心以自欺,闭其目,塞其听,束其手,断其足。而百姓安逸之心更甚,吞云吐雾,卧于烟榻,耳不闻窗外事,目不见烟外人,形存而实亡。列强坚船利炮一至,上下五千年,神州千万里,国民四万万,竟无一人能战。泱泱中华,割地赔款以求存,清朝之气数尽矣。此死于安乐也。

及至民国,国土残破,民生凋敝,而列强之势愈盛。铁蹄之践踏,利刃之屠戮,区区日寇,蕞尔小邦,竟言三个月灭亡我中华,何其狂也,何其辱也。怎奈政府不为,官吏腐败,竟容日寇猖狂至此,以当时之势观之,中华之气数尽矣。然乱世之时,每多仁人志士。发振聋发聩之语,行慷慨激昂之事。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有仁士、有义士、有壮士。唤国民于沉睡,救民族于危亡。于夹缝中求坦途,于黑暗中觅光明。中华民族于灭亡之际而生机焕发,创前世未有之奇迹。此生于忧患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死于安乐之例,不胜枚举,何以由安逸而蹈前世之覆辙者甚繁?究其根源,余以为此中华民族之农耕社会之性质使然。华夏文化,起于农耕而兴于农耕,农耕之所赖,风调雨顺也。如何能不喜安逸?而士农工商,农仅次于统治阶级之士,而于破除安逸最为得用之工商,反置于安逸之后,如此之加持,安逸之心岂能不甚。

然何以于安逸中奋起,于忧患时逢生?盖中华几千年之血脉伟力。千年传承,不乏仁人志士,于世人皆醉时独醒,于世人皆安逸时苦行,此即民族之火种意志,融于血脉,沁入骨髓。血脉之觉醒,其力也甚伟。

太宗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吾辈处前世未有之盛世,亦享前世未有之安逸,当记历史,寻血脉,于安逸处思忧患,勿忘历史之痛,勿蹈前世之覆辙。

吾辈当共勉。

2.余光中艺术风格初探(一)

有一位作家写得了“前尘隔海,古屋不在,听听那冷雨”的低语,也写得出“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快意,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他就是余光中老先生,我最喜欢的作家。提及鉴赏,实不敢当。先生用几十年沧桑和几千年历史凝练出的文字,岂是一个涉世不过区区二十余载的小子可以品头论足的。仅就有限的知识,谈一下读先生文章的浅薄想法感受,仅仅这样依然无法涵盖先生的所有作品,所以以自己最喜欢也是先生传播较为广泛的《听听那冷雨》为例,浅谈几点见解。

(1)文化意象

如果说有哪位作家能够将中国的文化元素信手拈来,运用到极致,那么我首推余光中先生。很难想象他究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多么深刻的领悟多么深沉的热爱才能做到这般,胸中有丘壑,笔落惊风雨。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读余老的文章,感受只有四个字:酣畅淋漓。

有人说余老是“乡愁诗人”,的确,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第一次认识他都是因为那首耳熟能详的《乡愁》。但是他的乡愁,绝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乡愁那么简单,他的乡,也绝不止在台北,不止在厦门,不止在金陵,甚至不止在江南,他的乡,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和上下五千年的纵深。他的乡愁,是一种深厚的文化乡愁。对家乡情愈深,思乡之情愈切;对文化情愈浓,文化乡愁愈烈。余老的乡愁,来自与家国故土的分隔,更来自对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热爱与熟稔。

地理上的乡愁,一张船票足够解决。那文化的乡愁呢?一张船票可以把自己带回故土,然而脚下的故土是否是心中的那片故土?所以他说“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竞在哪里呢?”。其实他这么问时,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奥秘就在杏花春雨,在牧童遥指,在剑门细雨,在渭城轻尘,可能还在小桥流水,还在大漠孤烟,在这一连串中国独有的文化意象里。

如果选用一组意象来代表中国,你会怎么选?我觉得最妙的是“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是何人将这些意象首次组合在一起已经无从考据了,但毫无疑问这组合绝妙之极,写尽了苍莽与细腻,道完了厚重与轻灵,活脱脱一幅中华图。《听听那冷雨》一文中,余老便用“杏花春雨江南”来追寻他所怀念的故土家园。只是这“杏花春雨江南”的根又在哪?赋予它生命的可能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还可能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也可能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又或是这所有的一切。没有人再去吟诗作赋这些这意象就会死去吗?不是的,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根,那么显眼却又那么容易被人忽视,那就是这六个汉字本身。余老找到了这个根,所以他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只要这文化的根还在,那文化的乡愁便仍有栖居之所。

除却用文化意象来探讨文化本身外,即使是最为普通的景物描写,在余老的文中依旧是随处可见的中华文化元素。如此一来,每一个经过提炼的句子,都是古意盎然;每一次地理乡愁的抒发,都是文化乡愁的表达。比如写山,余老认为看山还得回中国看,随后对自己看山的感受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如同一副水气氤氲的水墨图卷缓缓呈现在读者眼前。如果仅止于此,那也足够表达“山是吾国佳”的地理乡愁了,段落的最后余老突然说“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如此一来,这山到底是眼前的迷蒙灵秀,还是几百年前的挥毫泼墨?个中境界,道不明也。再比如听雨,即使是没有文化常识的市井小民也足以在这冷雨中听个心感神伤,但余老却偏偏听出了蒋捷的亡宋之痛:“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谁又敢说那亡掉的宋不是他思念的乡。

可能你要说,《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本来就适合文化意象的运用与化用,那么我们再看一个其他的例子。《朋友四型》中,说到“人以群分”这个问题,我们普通人能写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样的成语已经开始自鸣得意了,但余老却偏要说“东坡先生杖履所至,几曾出现过低级而无趣的俗物?”这大概就是文化融入血液、浸入骨髓的体现了吧。

(2)音乐之美

读余老的文章,颇有无法自拔的感受,一旦拿起,那就一定要读完,读完这一篇,就想着下一篇。有人说他的散文是“诗化的散文”,我认为更是“音乐化的散文”。他的文章,会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让你不自觉地就沉浸在文字构成地旋律中。

这美感来自精妙的叠字运用。在我看来,叠字运用实在是一种高深且不好掌握的表达技巧,因为一旦运用不好,就会使行文显得累赘臃肿,弄巧成拙。古往今来,论叠字运用,我只尊三人,一是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三字相叠却叠得如此流畅自然而不影响文意与意境,奉为“古今第一叠”也不为过。二是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不知倾倒多少文人墨客与闺阁少女。第三就是余老了,可以看出他在叠字上的运用显然是受到李清照的影响,但他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因为散文毕竟不同于诗词,具备更大的发挥空间,只要你能驾驭得了。以余老对文字的把玩功力之深,自然是不在话下。所以我们看到了他是这样听雨的:“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臂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这里面有雨的形状,有雨的气势,有雨的声音,连串的叠字,像一串珍珠,落盘有声;又像一片雨帘,连绵不绝。所以我们看到了他是这样观雪的:“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仿佛置身雪原,满目的雪白令人目眩,凛冽的清寒又把人拉回清醒。所以我们看到了他是这样看闪电雷雨的:“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忑忐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直看得人心惊胆颤。不管通过叠字的运用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这叠字都让文章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读来朗朗上口,连绵不绝,至于读后是心伤、心冷还是心惊,那都是读完之后的事了。

这美感来自句子的长短错落。“文似看山不喜平”,也没有哪首音乐是一种旋律一个音调自始至终的。当然读余老的文章不会有这种平淡的感觉的,一段话,或一二字一句,或一二十字一句,长短交错,让你体会一种过山车式的快感:“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酣畅淋漓,大快人心。

这美感来自音韵的把控。《文心雕龙·声律篇》中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作为文字把玩的高手,诗人兼散文家的余老自然对音韵有一种天然的敏感,不经意间便使散文有了诗韵。比如“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里的“霏”、“非”;比如“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里的“山”、“伞”;比如“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里的“雨”、“气”、“密”、“去”……不管是无意为之还是有意设计,这协韵都已使读者读了个心旷神怡。

3.余光中艺术风格初探(二)

(1)风格多变

读余老不同创作时期或同一创作时期不同的作品,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和余老的艺术经历和艺术造诣有关。

余老的艺术经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西洋、中西结合。他在《云开见月》一文中提出,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有三种。第一种“以不变应万变,认为只要闭关固守,便算尽了孝道”,第二种“以千变应万化,国际潮流一来,便随波浮沉,像一群‘弄潮儿’”,第三种“以一道贯万变;他们知道模仿古人和模仿洋人同样是绝路,所以既无意参加国粹派,更无意参加西化派。在另一方面,他们也知道,不研究古人则昧于传统,不研究洋人则昧于潮流,自绝于传统与潮流,也是死路一条”。他认为文学也是如此。他将第一种人称为“孝子”,第二种人称为“浪子”,第三种人称为“浪子回头”。他自己便是那“浪子回头”的一类。所以他后期的作品,不囿于传统,不迷于西洋,读之既有传统的意蕴,又不至于呆板和晦涩,灵活穿梭于两个世界之间,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风。不同时期的文章读来感觉不同,即是因为此原因。

同一时期不同作品读来风格不一,是因为余老的艺术造诣实在太高。写得了浅吟慢咏的乡愁,也作得出气势恢宏的史诗。心中既有猛虎,又有蔷薇,运用什么样的风格写什么样的文章,全凭自己的一腔真情、一颗文心。这一点,如不修炼至炉火纯青,实在是学不来。

(2)广阔的视野与胸襟、跳跃的思维

不管是偏中还是偏洋,余老的文章都有一种大气象,这种大气象来自于他的眼界、博学和胸怀。他写文章从不局限于眼前的地点和时间,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他随意穿梭;中外广阔的天地,他随意跳跃:中西浩瀚的典故,他信手拈来。所以读他的作品有一种畅快的感觉,跟着他穿梭于古今来往于中外,岂不痛快。

比如《四月,在古战场》中他写乡愁。他写过很多乡愁,但我认为最为壮阔的是《四月,在古战场》中的这句:“他只能独咽五十个世纪乘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凄凉。”读来极为震撼,是什么样的大胸襟才能写出这样的大气象。什么样的解析都显得苍白,反倒不如多读几遍,让心多澎湃几次。而这种震撼在余老文章中俯拾皆是。

(3)诗意的表达、精妙的炼字

对于熟知古今、通晓中外的余老来说,表达、炼字这种东西,实属小道尔。我们直接来看《四月,在古战场》中的例子。

比如上面那句“他只能独咽五十个世纪乘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凄凉。”,一个“乘”字,炼得极妙。如果改成“他只能独咽五十个世纪和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凄凉。”气象可能还在,但气势上,至少要损一半。

比如写别离,他这么写:“不能吻别,她只能说,假如我的手背是你的上唇,掌心是你的下唇。于是隔着车窗,隔着一幅透明的莫可奈何,她吻自己的手背,又吻自己的掌心。手背。掌心。掌心。这些吻不曾落在他唇上,但深深种在他的意象里,他被这些空中的唇瓣落花了眼睛。”“被唇瓣落花了眼睛“的表达不知比“泪眼朦胧”这种表达高到哪里去了。这种诗意的表达,同样俯拾皆是。

4.东坡词《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鉴赏

提及古代文人,最爱苏东坡,诗词、散文、书法俱佳,还生了个擅吃的嘴、爱民的心、洒脱的性子,天下文人可爱之处十分,其可谓独占八分。但今天且不论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更不论他“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功绩,仅就文论文,窥一窥他的文心,看看他的艺术造诣到底有多高。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是苏东坡的一首咏物词,而且是一首将物咏出神魂来的咏物词。王国维先生在其惜字如金的《人间词话》中连续两章提到这首词,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如果让我来评价一下这首词,那我只用一个字:妙。

起笔“似花还似非花”是全词最妙的一笔。铺垫了全文的基调,也是这首词能把杨花咏活了的关键。对于杨花本身而言,杨花是花吗?当然是,杨树的花,但它和普通意义上的花还不一样,一无花香,二无花形,所以说“似花还似非花”。另一方面,作者所咏之杨花,又不仅仅是杨花,因为作者赋予其神魂,把它拟作人,当然,仅从第一句还看不出来,读了下文便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也是东坡的精妙之处,一首词区区几十字,处处呼应,句句关联。

“也无人惜从教坠”,这是东坡另一个妙处,欲扬先抑、欲拒还迎。飘零或许是所有杨花的宿命,但东坡在这里用了一个文字上的小花招,不说“飘零”而说“坠”,轻如鸿毛的杨花如何谈“坠”,但就是这一个“坠”字,将自然对杨花的那种狠心与决然、杨花的不甘与凄惨刻画了个淋漓尽致,怎能不让人感伤。所以“也无人惜”说出来会有这么大的反差,这种反差也恰恰说明了东坡对杨花的“惜”。没有直抒胸臆却比直抒胸臆更能让人感受到他的无尽怜惜。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离开枝头的杨花只能随风飘落到路边,它会留恋吗?会不舍吗?会怨恨吗?它看上去没有感情,但它还是有自己的情思啊。这句自然承接上句的“从教坠”,但表达上值得深思,离枝的杨花说是“抛了家”,而“无情”、“有思”则是直接把形容人的词拿了过来。在这里,东坡已经为飘零的杨花注入了神魂,只差唤醒。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到这里,杨花彻底活了。它活成了一个深闺幽怨的妇人。可能是暮春的午后,也许是有什么心事“萦损柔肠”,她从梦中醒来,睡意未去,想要睁开双眼却被无边的睡意包裹,尝试几次无果后,索性随它去了,任眼前的景物在眼睛时睁时闭间模糊。从物到人,从杨花到妇人的过渡就是这么自然。谁敢说妇人的睡眼朦胧和杨花的飘零迷蒙不像呢?正是因为如此自然的过渡转化,让人产生了一种“庄周梦蝶”的迷幻:到底是睡眼朦胧的妇人像杨花,还是飘零迷蒙的杨花像妇人?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到这一句,庄周和蝴蝶都醒了,他们合而为一了。杨花就是妇人,妇人就是杨花。于妇人而言,继续回到梦乡吧,万里乘风去,去寻心里那个许久未归的人,只是一声莺啼,梦醒了,好不恼人。于杨花而言,随风万里,似要飘零而去,莺唤不回来,但飘忽不定的风向和风力让它浮沉、欲去又还,好不凄凉。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上阕写尽了杨花的飘零,下阙起笔与前文“也无人惜从教坠”呼应,“不恨”自然是恨了,恨杨花飞尽,恨春意难留。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然而,何止是此花飞尽,又何止是春意难留,一场雨过,再去寻觅飘零的杨花,连飘零也寻不到了,放眼望去,满池的浮萍,哪有半点如雪似银的痕迹。杨花就这样带着作者的春思走了,春天大概也是结束了。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春色就这么被东坡分了,但凡这么分必有所夸,如徐凝分了月夜:“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又比如余光中分了李白的美酒:“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但东坡平白无故分了春色,似乎是有点突兀,但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这里依旧是呼应,而且是全词最妙的呼应。所谓春色,在这首词里自然是由杨花指代,那么“二分尘土”,自然是呼应前文的“抛家傍路”,“一分流水”,自然呼应前文的“一池萍碎”。三分春色,抛家傍路入尘土,损了二分,入了尘土好歹还在,所以剩了一分。但等到一分流水化浮萍,仅剩的一分也损了。春,就这么走了。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末句为全词点睛之笔。这里庄周老先生和他的蝴蝶又开始做梦了:到底是思妇的眼泪像那飘飘洒洒的杨花?还是杨花像思妇脸上点点珠坠的眼泪?或者是他们合二为一,像极了词人思春的淡淡哀怨?

如此读下来,短短一首词,区区几十字,从意境上,有情有景,情中景,景中情,缠绵难分;有人有物,人是物,物是人,物人交融。从手法上,句句关联,处处呼应,有欲扬先抑,有反衬,有炼字。东坡之文心,不可谓不高,不可谓不妙。

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还不能结束,因为这首词是东坡“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什么是“次韵”,“次韵”就是古代一种文人的游戏,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作诗词,两首诗词还要说的是相同的事情。这首词是在章质夫作了咏杨花的《水龙吟》之后,苏东坡次韵之。简单地说,在东坡作词之前,下面括号里面的字就已经固定好了,东坡填上其他的字来作一首咏杨花的词。难度不可谓不高。而且章质夫的《水龙吟》本来就是一首上佳的咏物词,咏尽了杨花的形态。即使在这么苛刻的条件下,东坡依旧略胜一筹,王国维先生也说“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元唱;质夫词,元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是啊,还要多强呢!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最后,附上章质夫《水龙吟》,比较可知境界高低。

燕忙莺懒芳残,正提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杏,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后,让我难忘的,是专业的小冰老师,敬业的白白班主任,负责的班委笑笑、布丁、miky、高原,还有我那些可爱的同侪们:小晚、小丫、凡凡、菜菜、蚊子、小洋、默默雪、晴子、陌、日拱一卒、一片冰心......

祝你们前路花团锦簇!

祝我们继续勇猛精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