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宽恕还是铭记,我们都要找到属于自己活在当下的幸福方法

2020-12-08  本文已影响0人  霖梦悦书

1996年,13岁的张扣扣,亲眼见证母亲死在了17岁的王正军手下。当时,他抱着刚咽气的母亲,心里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22年之后,他终于逮到机会,杀死了杀害母亲的凶手。一时间,网络上纷纷称赞他是英雄。尽管他替母亲报了仇,但是触犯了法律,被执行了死刑。他的父亲拒绝领取他的骨灰……

面对这样的惨案,有人说干得好,有人说宽恕好,有人说再怎么着,法不容情!

《宽恕》的作者西蒙,威森塔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蹲过13座纳粹集中营,有89名亲人被纳粹害死。 二战结束后,他成立了威森塔尔犹太历史档案中心,找到了很多纳粹战犯被人们称为不知疲倦的“纳粹猎人”。

看过《辛德勒的名单》,《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美丽人生》的朋友们都知道,纳粹对犹太人犯下来的滔天罪行有多么可恶!面对世界级的伦理问题,很多人在宽恕面前犯了难……

如果我们选择了宽恕,那些无辜死去的犹太人会怎么想?如果我们不选择宽恕,面对过往伤害过我们的人,我们该怎么选择,才能获得新生?

不宽恕别人的人,一般都是受害者。受害者眼里装着的永远是过去。

如果我们不放开过去,怎么腾出手来拥抱未来?作为旁观者,我们永远不能体会他们在受害时的心情,要受害者做到宽恕是很难的。

但是,我们可以宽恕愚蠢的信仰和无知,而不是杀戮本身。只有通过宽恕,放逐心灵,受害者才能回归生活。

独特的环境因素造成的杀戮不得不让人退避三舍:440万被迫害的犹太人,到最后活下来的人只有6万,这样惨烈的数字,在任何人看来,宽恕是不可能的。

幸好,本书作者,《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和《安妮日记》的作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用文字记录历史,都是有一个善的动机:就是让我们知道宽恕的真正受益者是自己。

为什么这样说?只有你真正的懂得放下,你才不会被情绪左右,才会在当下积极地提供自己的情绪价值。

宽恕的本质不一定是爱(如果是你,你会不会去爱一个杀父仇人),但是我们可以不断地提升宽恕的境界,尽量做到原谅而不信任。

书中有一个情节特别想让人哭:纳粹集中营的人特别羡慕死去的人,因为死者的坟头上都有一朵向日葵。可以看出,在集中营里生存,比死亡恐怖百倍。

宽恕和爱一样有力道,它不分种族,不分国籍。但是,若是虚假的道歉,并不值得我们去宽恕,除非他能够取得上帝的宽恕。

卡尔在弥留之际请求作者的宽恕,作者默默的拒绝了。

换做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一个也不原谅。

他恨:愚蠢的信仰,群体思维的负面影响,被认知蒙蔽的所见即所得即所信。

电视剧《大染坊》中的主角小六子说:你把一个人往好人堆里推,他就容易变成好人,往怀里逼,他就很大概率会变成一个坏人。

世事流转,造化弄人,向阳的心难免会在阴沟里翻船。在末日审判到来之前,都想轻轻松松的去见上帝,但是施暴者犯过的罪行岂能一笔勾销?面对销不了都痛苦,我们只有与自己和解,作情绪的将相和。

生命是不可逆的,历史的过错是不能回转的,我们可以不宽恕,但是不可以假装宽恕。

我们对人类越是爱得深沉,就越不可能选择随意的裁判,毕竟人的情感不可以与法律相匹配。

我们只有从历史的遗憾中找出属于自己的宽恕界限,才能用更高级的心智复仇,找到生命的意义喝进退空间。

“宽恕”在这本书中相当于一个伦理风暴,历史过去了,但是精神创伤永存。我们只有正确的接受无法更改的事实,才能结合当下, 找到属于自己的宽恕方式,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认知和生活态度。

阿门,但愿从此以后,世界和平,再无惨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