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海德堡,谁将心在此遗忘(中)
认识一座城,先得认识一座桥。
欧洲的许多古城里,通常都会有一座沧桑的古桥。它,承载着这个城市通行的重任,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海德堡的卡尔-特奥多桥,便是这座古城中最年长的老桥。它静静地矗立于内卡河之上,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淡然地注视着时代的风云变幻。
无数年来,这座老桥一直承担着将海德堡城市两岸从内卡河上连接起来的重任,也折射出海德堡悠远的文化与历史。
走过横卧在蓝色内卡河上的古朴石桥,就仿佛进入了一段绚烂的历史……
也许是出于保护古桥的需要,如今略见磨损的桥面只供行人徒步行走。然而,它一头连接着古堡,一头连接着大学城,仿佛也将古老与现代、繁华与安宁、激进与保守有机联系起来,展示出海德堡多样的性格。
正如秋阳照射下多彩的山林里,那一幢幢鳞次栉比的巴洛克式建筑,它们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产物,可都戴着变换多端的尖顶小帽,红的灰的蓝的,在明媚的天空中如同撑开无数柄个性十足的太阳伞,和谐而美丽,灿烂而夺目。
风之舞摄 风之舞摄海德堡的多重性格还可从桥南端的一尊铜像上略见端倪。
第一眼看到这尊铜像时,还以为它是只铜猫呢!看它那只肥肥的猫脸,还有长长的卷曲的尾巴,再看下方的小铜鼠,怎么以为它都是猫。
据说十七世纪的时候,海德堡这座桥头经常有猴子出没,它们象主人一样不停地向路人“打招呼”。看到此景,一位诗人就写下了一首诗。
诗以猴子的口吻这样说道:“你为什么这样望着我?难道你没见过老猕猴?你在海德堡四处转转,肯定会看到我的同类。”
后来,根据这猴子的故事,海德堡老桥头立起了铜猴的雕塑,同时雕塑家也在旁边镌刻了这首诗。
这只神灵活现的猴子又为何手执一面镜子呢?
原来,设计者的本意是用它来代表自我反省,将猴头设计成空心的,就是为了方便游人伸进头去照镜子,以便自我反省。
还有人说,这只爱照镜子的猴子,是只虚荣的猴子,这座铜像的存在,是在讽刺当时收受贪婪的过桥费……
不管怎样,如今猴子没有看到,可这里已成为众多游客的打卡之地。瞧,这对在铜镜前合影的情侣,男子还特意将头伸进空心猴头中呢。
而更多的人,则不会放过全方位触碰铜像的机会。据说要是触摸镜子可以带来好运,触摸猴子的手可以财源亨通,若握一下它的手指可让你重返海德堡,而触摸旁边的老鼠可以多子多福……
而那面铜镜和下方的老鼠由于接受了太多游人的触摸,已变得光滑锃亮。
看来,无论国人还是歪果仁,都喜欢在能给自己带来好运的地方摸上一摸。
这真可谓是一只世间独一无二又吉祥可爱的铜猴啊!
风之舞摄 风之舞摄 风之舞摄到海德堡的人,都会兴致勃勃地在山脚下,以山头上那座古老的城堡为背景留下珍贵的纪念。这座由红色砂岩构建的古城堡,是海德堡的灵魂建筑。城堡位于高出内卡河200米的王座山上。
镜头再拉近些看得更为清晰。从山脚下仰望,古堡建在苍翠的小山间,像一块红褐色的巨岩屹立在那里,岿然不动。
据说在公元一世纪时,这里就已有了城堡的雏形,而老城堡真正始建于13世纪,此后又不断兴建数百年,一直延续到17世纪,历时400年才完工,曾经是欧洲最大的城堡之一。
伴随时间推移和每一个时期人们的喜好变化,城堡里一座座华美的宫殿拔地而起,渐次形成了哥特式、巴 洛克式和文艺复兴式的三种建筑风格的混合体。而环绕着这些宫殿,修建了一个比一个坚固的圆柱形碉堡。
沿着石砌马路进入红褐色城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没有了围墙的城门,它就是“伊丽莎白门”。
这座门建于1615年,是当时的弗里德里希五世为了庆祝伊丽莎白皇后的生日,下令在一日内完工。
虽然城墙内外多已损毁,但这座门却保存完好,风采依旧。传说情侣如果在城门前留影,就会缔造美满姻缘。
然而,当我们走进“伊丽莎白门”与古堡近距离接触时,眼前的景象却令人震撼:
到处是破碎的碉堡,满目的断垣残壁,城堡里的一砖一瓦,仿佛都在倾诉着岁月的沧桑……
几座巴洛克式的宫殿,早已失去了昔日豪华的穹顶,仅残存着华美的正面墙壁,在风中落寞地吟唱着……
风之舞摄 风之舞摄这哪里还是一座城堡,只空留着曾经华美的外壳,用饱受磨难的累累伤痕,向人们述说着不堪的过往:
这座欧洲的古堡在17、18世纪遭受了三次重创。
1689年,法军在法尔茨继承战争中占领了海德堡,并先后两次(1689年和1693年)重创海德堡城堡。
原来,由于攻占古堡过程中法军付出了惨重代价,所以对这座石堡恨之入骨。他们就用火药炸它,它却纹丝不动。几年后,恨意未消的法国人,将数量成倍的火药垒放于石堡内部,才终于将它劈成两半……
然而城堡裂而不毁,一大半仍然站立着,另一小半塌陷,但是依然斜靠在未倒的那一大半上,堪称奇迹。
1764年,古堡又被闪电击中,钟楼烧毁,此后再无人居住,成为废墟……
在德国,看到许多历经战争风雨的建筑都在战后重新得到复建或修复,为什么这座历史悠久、气势恢弘的古堡却一直没有重新恢复其原貌呢?
风之舞摄 风之舞摄 风之舞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