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巍老师讲座听后感
通过卢巍老师的讲座,让我感受到了“教育”“道德”“文化传承”之间的紧密关系。从对文字的剖析到对化学概念的解读,让我认识到以前没有思考过的问题。
在讲到“道”的时候,我想到了《道德经》开篇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在道家思想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合乎自然规律及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路就是能行得通的路,是正路!我不禁思考正路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的路,那有没有可能正确的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呢?尽管读了近两遍《道德经》依然有很多困惑的地方,对于一些内容我也有自己的观点,比如:“以无争争,以无为为。”我认为的“不争”是不把“争”作为自己行动的目的,只想去“争”而不切实际,该做的还是要做,而且要尽全力去做,至于结果就“尽人事听天命。”其实得到什么,要看自己怎么体会,我可能觉得过程也很重要,即使你没有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但在这过程中你也能得到很多东西,比如经验、一路同行的人、思想的转变……我之所以会有这种体会,主要跟我自己的经历有关。在大一上学期的时候我太看重结果了,结果不合乎自己的预期,就开始自责,有好的结果也会很开心。这种状态让我觉得每天过得很忙碌很疲惫。后来我慢慢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我开始以学习的心态去对待我要做的事,去用心体会这个过程,不管结果如何,至少我尽力了。
用辨证的思想去看待问题,我只知道老子的“上善若水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但从没有将“水火不容”、“洪水猛于兽”与此联系起来。对于事物的思考,往往没有这么全面,只能看到一面而忽视另一面,这种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是需要我去提升的。
化学课程中的一点一滴都能与德育结合起来,比如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反应,有些物质在一起会发生反应,而有些物质在一起不会发生反应。这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些人能处得来,而有些人处不来。无论在化学学习还是具体的生活中,都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化学课程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能育德。“明用物、格物之道、立为人处世之德!”
我觉得每次听这种讲座,都能得到思想的洗礼,都会有很多的思考与收获。同时也会通过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去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成长路上有很多需要改进提升的,且思且行,且行且珍惜!
![](https://img.haomeiwen.com/i21341299/bb77315bb982c41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