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时照人来?——《北平无战事》杂感
听闻《北平无战事》这部剧,应该是在几年前的国剧盛典,当时心想:“北平”“战事”,嗯,这应该是部抗战剧。初看这部剧,是在一周前,点开第一集,嗯,这其实是部反腐剧。
1948的北平,表面风平浪静,内里暗流汹涌。“一手反共,一手反腐”,国民党中统军统、铁血救国会、共产党三方互相制衡着。
看似“无名”的小卒,实则却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力量。方孟敖是空军少校,共党发展他为特别党员是看重了空军的实力,而这人真正的过人之处却在于对时局、战局的判断,当空军的领导认为决战在西北时,他却能准确预言在华北。方孟敖的发展人是中央银行北平分行副主任崔中石,这个在21集就“领盒饭”的人,却贯穿了全剧始终,活在人们口中,活在人们心中。因为他是掌握着贪腐证据的共党,军统中统的人,忌恨他;因为他是中共地下党金融战线的重要一环,共党的人,怀念他;因为他是方孟敖的知己,所以当何孝钰问方孟敖为什么要她做未婚妻时,方孟敖会说:“因为崔中石同志。”温吞的上海男人—崔中石在临死前将那百分之二十转到了中共的香港账户中,将了徐铁英一军,死后虽无墓碑,也无法被载入历史。但,这一生,却也畅快淋漓。他的上线谢培东,隐忍而坚毅,瞒着至亲与至爱,为解放事业奉献了年华、牺牲了女儿,也许最后那一帧黑白的无声画面中嘴角的微微上扬,才是伪装了21年的他最真实的一面。
男人戏里,女性角色的戏份不多,却也至关重要。何孝钰与方孟敖是青梅竹马,也是上下级、战友;无党派女学生谢木兰,眼里只有爱情的懵懂女子,最终却沦为斗争的牺牲品;一代名伶,行长夫人程小云,在和徐铁英的谈判中却也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沉稳大气。
当教科书中的那段历史,因为戏剧的填充而变得立体。人的好坏对错也不因身份、立场而决定。全剧一直活在一号和二号专线里的蒋经国,他的那句“用人要疑,疑人要用”体现的是一个领袖“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胸怀。方孟敖的那句“他只是个孝子”道出了悲哀与无奈,却也无法否定他识人的独到眼光。追随他的曾可达,怀着满腔热血践行着币制改革的理想,“愚忠”地争着民心。一声枪响,他在方孟敖转身的那一刹那倒下。方孟敖说:“我应该给他的评价再高一点。”方孟韦说:“那又有什么用呢?”是啊,那又有何用呢?不如归去。
如果说曾可达是“愚忠”,那梁经纶可以说是“愚孝”。从小无父的他感恩建丰知遇之恩,高山流水、铁血军魂,游走于学联教授、铁血救国会成员、中共地下党三重身份的他明知币制改革只是饮鸩止渴却依然为之,良心觉醒了,却终逃不过刘兰芝“孔雀东南飞”的悲剧。
“中间人物”马汉山,一个阿谀奉承的势利小人。刚开始看,会觉得这种人怎么会活那么多集?直到看到他被关在西山监狱,通过要陪他打麻将的下级每天给他买东西,算出了通货膨胀率,才恍然大悟:看似愚钝之人,实则精明;看似虚伪之人,实则率真。双面人物徐铁英,为了一己私利,无所不用其极,但面对蒋经国的训诫,那一声声的“是的!叶局长!”,渐渐泛红的眼眶却道出了再也掩饰不住的恐惧。
《北平无战事》是一幅人物群像图,也是一张复杂的人际关系网。有人为了利益,有人为了信仰,有人为了亲人,有人为了民族。
“浮云散,明月照人来,团圆美满今朝醉。”是贯穿全剧的民国遗曲,方孟敖的歌声里有着理想,方步亭的钢琴声里有着父爱,谢木兰的歌声里有着纯真,程小云的歌声里有着悲凉。
当方步亭坐在开往台北的飞机上,俯瞰灯火通明的北平,与程小云“执手相看泪眼”的那一刻,我才真真懂得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着土地爱得深沉”的深意:北平的浮云散去了,可月圆花好之梦却难以再圆。明月照进北京城,却不见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