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锤与风钻的记忆:一位义乌机场建设者的口述史

1970年的初夏,28岁的姚寿康背着简单的行囊,跟随兰溪县800名武装民兵的队伍,踏上了前往义乌的征程。那时的他并不知道,自己将亲身参与一项重要的国防工程——义乌机场的建设,这段经历将成为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我们殿山乡去了45个人,现在活着的只剩20来个了。"姚老的声音有些低沉,眼神穿过窗户,仿佛回到了半个世纪前的那个夏天。烈日下,一群年轻人挥汗如雨,用最原始的工具开山凿石。"刚开始用的是八磅重的铁榔头,一锤一锤地敲,手上全是血泡。"姚老摊开手掌,那些早已消失的老茧似乎还在诉说着当年的艰辛。
工地上等级分明。兰溪民兵主要负责打山洞这样危险而艰巨的任务,而跑道建设则由义乌本地农民工承担。姚老回忆道:"我们每天要干满8个小时,有时候为了赶进度还要加班。山洞里阴暗潮湿,空气中弥漫着粉尘和火药味。"后来条件改善,用上了风钻机,效率提高了,但危险依然无处不在。
最令人痛心的是一位来自刘家村的年轻打炮手不幸遇难。"才二十四五岁啊,如果站在一边多说一句话,或者少说一句话走到另一边,就敢情好,"姚老的声音哽咽了,"好几吨重的石头压下来,人就没了。"这场意外给整个工地蒙上了阴影,也让姚老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机场管理方为他专门开了追悼会,但没被评为烈士,也没抚恤金。
工地生活虽然艰苦,但也有温暖的一面。"东海舰队的陆战军负责管理我们,纪律严明但也很人性化。"姚老回忆说,当时生产队给他们计工分,机场方面则补贴伙食费,这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已经算是很好的待遇了。

1972年,机场建设告一段落,姚寿康回到兰溪。凭借在工地上的出色表现,被提拔为殿山公社干部。如今,当年参与建设的战友大多已离世,姚村去的12个人只剩下10个,尖山的10来个人仅存2个。"每次想起那些老伙计,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姚老说。

当年的义乌机场如今已归萧山机场管理,成为浙江重要的航空枢纽。每当飞机从头顶掠过,姚老总会驻足仰望,那些用铁锤和风钻写就的青春岁月,那些消失在岁月长河中的战友面孔,都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变得格外清晰。
"我们那代人,吃苦耐劳是本色。"姚老最后说道,"现在机场这么现代化,我们当年的辛苦没有白费。"简单的话语里,是一个普通建设者对国家和时代的朴素情感,也是一段不应被遗忘的口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