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品的两种类型
互联网产品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按行业区分、按使用场景区分、按类别区分...分类方法没有优劣之分,不同的人选择使用哪种分类方法只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产品的现状有关。
我习惯于将产品分为结果导向型和过程导向型两种。
此分类的标准在于判断用户在使用某一款产品时,是否具有明确的、可量化的目的性,因为我们做的大部分事情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是否明确、是否可量化作为判断属于那种产品的必要条件。
1、结果导向型的产品
用户都会带有明确的、可量化的目的去使用,在使用过程中最在乎的就是使用结果是否达到预期,使用效率是否比同类产品更高。
大部分的工具类产品就属于结果导向型的产品,比如搜索引擎,用户的使用过程为:输入关键词→搜索→进入结果页→选择结果→离开搜索引擎,Google的产品理念就是希望用户忘记它的存在,用户停留在Google的时间越短越好。但是,效率越高,越意味着用户在产品中的停留时间越短,此产品的用户价值也就越低,形成了一个悖论。
同样是搜索引擎,百度的理念和Google不同,百度不仅希望帮助用户搜索到答案,还希望自己本身可以提供答案(hh),于是有了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百度经验、百度糯米…百度希望靠这种一站式的服务留住用户,让用户在他的平台多停留一会,以便创造更大的用户价值。
不仅仅是搜索引擎,大部分工具类产品,前期提供优质、高效率的服务,在积累一定用户量后,开始向更具价值的过程型产品方向发展,比如app天气通,前期为提供天气预报功能的工具,积累一定口碑后,增加了媒体、社交功能,以此提高用户的使用时间,让用户创造更大价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美图秀秀、倒数日、美柚都是这样的发展路径,有兴趣的可以关注下。
2、过程导向型的产品
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可量化的目的性,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满足了自己更高阶的需求,这些需求的特点之一就是很难去量化,比如安全感、幸福感、满足感,用户在此类产品驻足的时间越长,越能满足用户那些不可量化的需求,然后用户就会花更多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去使用产品,以此循环,达到双赢,在用户每天上网时间恒定的前提下,用户使用时间越长,产品的价值越大,所以过程导向型产品相对于结果导向型产品更具价值与可能性。经济学三大假设之一“人是理性的”,而好的产品(不单单是互联网产品),都可以操纵理性的人变得不理性,传统行业比如大型卖场的结构设计,互联网行业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游戏,我第一次去网吧就是为了打CS,很多人肯定和我一样,付出了钱、付出了时间,运气不好的还可能挨过家人骂,甚至是打,并且死不悔改,付出这么多,那么我们得到了什么?5次爆头、3次胜利、1次失败?好像这仅仅是表象,真正得到的应该不止这些,但又很难言说。当用户使用一款产品不再理性,不再讲究效率,这款产品就是过程导向型产品,用户心甘情愿为此付出更多。细想一下,我们曾经是否一段时间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挂”QQ,即使在线一整天也没人和你聊天,现在我们多久打开一次微信,又有多少次是无意识、无目的的打开,想想过程导向型的产品真是可怕,它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压缩掉其他产品的打开时间。
注意,虽然我们将产品分为结果导向型和过程导向型两种,但不代表某一个产品不能同时兼具两种类型,比如淘宝、京东、知乎,如果用户抱着去获取知识的目的去使用,只看不答,那么快速高效的找到正确答案就是用户目的,在知乎的用户体系里此类用户的价值较低,这时知乎就属于结果导向型产品;还有一类用户,他们在知乎辛勤耕耘优质答案,耗费大量精力,帮助素未谋面的网友答疑解惑,很难说他们有明确的目的,促使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内心得到满足,而满足感是很难量化的,也是很难得到的,所以他们自愿付出努力以此得到满足,日积月累,很难再离开知乎,他们不再是经济学假设的“理性人”,他们让知乎占据自己更多的时间,对他们而言,知乎就是一个磨人的小妖精(过程导向型产品),“打开知乎”成为一种习惯。
综上,我们可以通过此种分类方法,判断一下自己的产品属于哪种类型,指导今后产品的迭代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