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洛夫斯基艰难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相信许多年轻的朋友都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吧?这本书曾激励了几代人。
你们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样情况下写这篇小说的吗?
你们可能想象不到这本书出自一个出身贫寒,学历不高,而且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人之手。
他创作此书时所遇到的困难叫人难以想象,他就是以钢铁般的意志学习,战斗和创作的,这也是这本书震撼人心之处。
这本书作者叫尼古拉·阿耶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他是苏联无产阶级革命作家。
01、出身贫寒,童年艰辛
190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乌克兰沃伦省奥斯特罗格县维里亚村的一个贫困家庭。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父亲在一家工厂做临时工,终年的贫困使他父亲的脾气变得非常坏,经常酗酒后回到家里打骂妻儿老小。
母亲出身贫寒,小小年纪就不得不去给人家干活,放鹅、种菜、照看孩子。
他们婚后生下六个儿女,夭折了两个。奥斯特洛夫斯基最小,上面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
母亲除了做家务带孩子,还替人家做针线,给富人当女佣,天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每月收入才5个卢布。
由于家境贫困,在乡村教会小学才念了三年书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被迫辍学。
不久,奥斯特洛夫斯基寄居在当森林看守人的外公家里,替人放马。
为了生存,12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只好到车站食堂去当烧水工,遭受欺凌。
十四岁后,奥斯特洛夫斯基进发电厂,给司炉工打下手,也干过锯木柴、卸煤等杂活。
02、自幼好学,喜欢写作
奥斯特洛夫斯基自幼十分好学,他从小就渴望念书,但只断断续续地上过几年学。
在学校里,他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十分活跃,是老师的好助手。
他试写过童话、短篇小说和诗歌,在学生自编手写的“杂志”《青春的色彩》上发表过习作。
他喜欢演话剧,最爱登台扮演具有英雄气概的角色。
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这位内心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少年通过各种办法他自修了中学的全部课程。
他还贪婪地阅读各种进步文学作品,其中他最喜欢英国女作家伏尼契icon的代表作《牛虻》,牛虻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坎里。
03、投身革命,英勇无畏
1919年7月,奥斯特洛夫斯基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8月,红军离开舍佩托夫卡时,他背着家人他志愿加入红军,毅然跟随部队上了前线,被编入克拖夫斯基旅团。
先是在科托夫斯基部队同波兰白军作战,在与白匪的作战中,奥斯特洛夫斯基大腿受伤,伤好后,他加入了威名远扬的布琼尼第一骑兵军团。
先后当过通信兵,骑兵骑兵和侦察员。经过多次战斗,奥斯特洛夫斯基成为了一名出色的侦察兵,并多次受到团部的通令嘉奖。
1920年8月,奥斯特洛夫斯基年仅十六岁,在苏波战争进攻里沃夫的战斗中,骁勇过人,被炮弹炸伤头部和腹部,被送进基辅陆军医院后整整昏迷了13天。
在医护人员的大力抢救下,他终于顽强地战胜了死神,但因颅骨被打穿,他的右眼从此失明。
两个月后,他未完全康复便要求回前线,但是上级决定将他留在后方参加肃反委员会工作。
为了照顾他的身体,省团委不久后把他派到基辅铁路工厂,负责厂里的共青团工作。
03,投身建设,舍生忘死
1920年因伤重转业,投入到经济建设的潮流之中,先后负责过团与党的下、中层领导工作。
十七岁时,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带头参加修建一条铁路支线的艰巨工作。
铁路工地上,不少人被恶劣的条件、疾病和匪帮的偷袭夺去生命。
奥斯特洛夫斯基咬紧牙关,拼命干活。即将竣工时,他双膝红肿.步履艰难,还感染了伤寒,昏迷不醒,被送回老家。
在母亲悉心照料下,他才勉强活过来。重返工厂后,他一边劳动,一边在技校学习。
伤病之身,经不起过度辛劳,健康状况越来越糟,他被送进疗养院进行理疗。
病情稍有好转,又返回基辅,和许多共青团员一起,在没膝深、刺骨冷的河水中抢救木材,他再次病倒了。
18岁时,医疗鉴定委员会为他签发了一等残疾证明,但他藏起证明,继续要求安排工作
1924年8月3日,奥斯特洛夫斯基加入共产党,当时20岁。之后曾任共产主义青年团舍佩托夫卡地委书记和沃伦州团委委员等职务。
他经常不分昼夜地工作,身体终于垮了下来。医生认为他前脊椎受过暗伤,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了严重伤害。尽管组织上对他加倍关怀,23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还是全身瘫痪了。
04,广泛读书,积累素材
正是在这人生的艰难时刻,他决意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现自己所处时代的面貌和个人的生活体验。
他通过各种办法,找来许多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他大量阅读俄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为创作做积累。
他读的经典著作,包括普希金、契诃夫、高尔基、列夫·托尔斯泰等人的著作,这些著作中很多精彩的大段段落,他能一一流利背诵。
他还以极大的兴趣阅读有关国内战争时期的文学作品,其中有绥拉菲摩维支的《铁流》、富尔曼诺夫的《恰巴耶夫》、《叛乱》。
就诗歌而言,他喜欢捷米扬·别德内依、弗·马雅可夫斯基、别兹敏斯基、日阿罗夫的诗。除了文学艺术类书籍,他还大量阅读政治书籍。
如此高强度的阅读,最终使他受过伤的眼睛发炎,在1930年左右彻底失明。
05、病体难支,创作艰辛
1930年4月,奥斯特洛夫斯基和妻子搬到莫斯科克鲁鲍特金大街一条僻静的胡同里,开始创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刚开始创作时,并未配备助手。他的妻子赖莎·波尔菲里叶夫娜·早出晚归,忙于工作。
尽管病痛难忍、躯体几乎不能动弹,奥斯特洛夫斯基还是借助刻字板,独立完成了小说的开篇。
1931年初,他的母亲与妹妹前往莫斯科与他团聚,他才改为口述著书。
每天,他不仅需要记住作品的总体脉络,将构思形象化、细节化,还不能遗忘所写的句子及所用的词语……
他通常在深夜里文思泉涌,成功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文字喷薄而出,为了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他只能整宿不眠。
他反复吟咏脑海中的珍贵片段,小说中的每个句子都经过了他的精心锤炼。
1932年,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副总编科洛索去了作者家探望。
科洛索夫试着问作者,基于他的身体情况,是否愿意由出版社派人加工作者的作品。
奥斯特洛夫斯基毫不犹豫地回绝了,他坚决反对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别人的东西,这是他创作的“红线”。科洛索夫认识到他面对的是一个真正的作家。
1933年夏,在出版社方面的帮助下,作者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部。
第二部的篇幅和社会涉及面远大于第一部,有很多黑暗面的揭露,还从多个视角描写了杜巴瓦与保尔等人的理念冲突,反映了苏联早期的思想路线分歧……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将一个革命战士战胜病魔、 永不掉队的英勇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再现了苏联第一代共青团员如何克服人生道路中的千难万险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作品中保尔体现的精神气质,既有福尔曼诺夫式的对革命的忠诚,高尔基式对苦难的直面,也有普希金式的战斗热情,托尔斯泰般的悲悯等。
书中有一段话影响深远:“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
这段激动人心话语曾被千千万万青年人当作座右铭。这是对他自己人生观点。
这部闪烁着崇高理想光芒、洋溢着生活激情的经典之作,在前苏联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小说问世不久,被改编成电影和舞台剧,并在世界各地流传开来。1942年被译到中国,是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外国文学作品。
1936年12月22日,由于重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