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app、书、以及其他

工匠思维与追求激情 ——《 优秀到不能被忽视 》书评

2016-12-25  本文已影响168人  谢宛风

书评导图

本书作者通过分条阐述以及举例,强调“追随自己的激情”这一鸡汤学说的危险性,认为工匠思维胜过激情思维。职业人士需要以工匠思维为基础,通过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来积累职场资本,发展稀缺而宝贵的相关技能,从而获取工作自主力,掌控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再次阅读此书后,我认为,作者并不是否认激情的存在价值,只强调工匠精神。相反的,对于追求激情的人而言,此书正是提供了利用工匠精神来追求激情的基本方法。

首先要明确的是,作者所指的激情是什么?为什么我认为作者并不是否认激情?

作者所反对的激情假设是:“要获得职业幸福,关键是首先搞清楚自己的激情所在,然后找到一份与这种激情相匹配的职业。”(01 除了激情,乔布斯还有什么没有告诉你)在02 (不要急于寻找,激情是精通的副产品)得出的三个结论中,第一个结论便是:职业激情是稀缺的。“激情假设的核心是假设我们都拥有某种事先存在的、有待发掘的激情。”而在作者给出的对加拿大大学生的数据调查中,96%都是某种爱好或兴趣,比如运动和艺术,只有不到4%与工作或教育有关。

而在 04 (工匠思维,没人欠你一份好工作)中,作者以泰斯(乐手)、马丁(演员、喜剧家)在个人领域上得到的杰出成就为例,在反驳“激情事先存在论”的同时,强调“只”关注世界(工作)给自己带来的价值的激情思维阻碍了个人在当前工作上的发展,使人无法享受生活。重点在于,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自认为是激情所在,或与激情无关),都需要采取以产出为中心的职业观,培养稀缺而宝贵的技能,打造有吸引力的职业。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是全然所指的激情是职业激情,而非兴趣爱好方面的激情。他所强调的是对职场新人来说,应该以工匠思维为“基础”获取职场资本,而不是“只”遵循激情思维,即不关注自己的产出给工作带来的价值,仅关注工作给自己带来的价值。

其次,为什么要以工匠思维为基础去追求激情?

面对这个问题,先要考虑的是,为什么激情理论、“追求自己的梦想”会广受欢迎?

无论如何,“梦想”、“自我”这类名词,对寻求精神自由的人来说总是备具吸引力的。在基本经济条件尚能满足的前提下,思考“我是谁”“我的正道是什么”“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正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体现。

而出于现实经济及各种因素,不少职场新人的第一份工作并不一定是自己学生时代所认为的激情所在。此时,若一味地坚持激情思维,厌烦当前出于经济考虑而从事的职业;一味地陷入空想,认为自己毫无建树是因为当前职业不是自己所追求的梦想,工作只是个人自由的桎梏,乃至于只想逃离,则验证了激情思维的危险性。

激情思维的危险性同样体现在因为激情而从事的行当中。激情思维容易给人的错觉是,只要有激情的指导,这条路即使坎坷,也是快乐的。

然而果真如此吗?就个人而言,作为一个从小开始练习创作、年产出大抵十万字以上的写作者而言,我坚信写作是我的激情所在。而这种偏大众化的爱好,抱有激情思维的人更是数不胜数。然而无论是我自己,还是我所关注的写作者们,都十分明白、并且亲身无数次体验过的,并不仅仅是写作的愉悦,更多的则是因之产生的怀疑与痛苦。

自己写的东西是否有意义?这世上写的好的人有那么多,我是否真的应该坚持?为什么写了这么久,依旧觉得自己写的一无是处?明明随手写的更受欢迎,为什么还要绞尽脑汁、各种考据,去写那些阅读门槛更高、读者会更少的文字?总是如此痛苦,为什么还要继续写?

且不论长久以来,各处关于写作的争论(创意写作有没有意义?写作班和写作教程对写作是起了促进作用还是束缚?灵感和练习哪个更重要?)在我一年前粗糙记下的《一年通往作家路》的笔记大纲以及其他笔记的评论区中,对于写作训练一事,就有不同的观点。既有@rainfall 赞同:

“训练怎么可能没有用呢?就像达芬奇画鸡蛋一样,像莫珀桑写人物素描。说这些训练没有用的人,有几个能写篇像样的游记?不带图片不带流水账的?健身的动作也是机械无味的,最后才能练成好身体。个人以为,多训练即使不能成文学大家,写篇工整有文采的文章还是可以做到的。 ”

有@战小乱 抱有一定的质疑:

“也有可能掉进“科班”,“训练”,“整齐划一”的窠臼里出不来了,就像小学生作文都是水汪汪的大眼睛。”

当然,也有认为训练毫无意义,阅读和灵感更重要;或是只抱有想法,却未曾行动的人存在。

而我认为,写作有个人化的写作,有职业化的写作。写作者需要明确自己的目的:仅仅是作为日常的兴趣爱好,还是作为个人的激情所在,想要提升水平,以此乃至于以此对他人、对世界产生影响?如果想要全心从事职业化的写作,是否已经有一定的写作积累?是否能够适应市场需求?而不只是抱着“我热爱写作”这种一厢情愿的热血,就埋头在家里,认为自由职业者的工作可以从天而降?

另一个例子则是我的舍友。毕业时向我寻求建议,苦恼于自己喜欢电影,想要从事电影行业的工作,却不知从何下手。

彼时我正在为某篇娱乐圈相关的小说查资料,闻言丢过去一些资料,又问:“你有对这个行业查过相关资料吗?你知道这个行业里具体有什么工作岗位吗?你想要从事的是这个行业里的什么工作?你认为自己拥有什么方面的技能,使你能够胜任你想要应聘的职位?如果你没有资本,只有爱,你愿意凭借这份爱,从这个行业的底层做起吗?”

舍友最终从事了文秘工作,而我则是工作一年多之后,意识到自己当前的工作尽管是最初所认为的激情所在,实质上并非如此,并且不适用于工匠思维,无法获取足够的职业资本,发展独特而稀有的职业技能。在确定具备财务方面的短期自由后,断然辞职。

所谓的激情,永远不是一个“让自己快乐”就能够概括的简单命题。单纯抱有激情思维,认为只要追求激情、追求梦想,自己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那么,你对“更好”的定义是什么?你能够为之付出什么,忍受什么?如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你都无法获得你想要的生活,你会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怎么去面对?

以工匠思维去追求激情,所解决的正是这样的问题。

工匠思维,即“以产出为中心的职业观,关注自己给世界(工作)带来的价值”。激情思维容易陷入盲目的乐观主义,并且容易让人陷入困惑和怀疑。而工匠思维则是冷静地指导人去享受当下的生活。这种“享受”并非是轻松、愉悦地得过且过、吃喝玩乐,而是面对当下的自己和工作,把眼下所做的事做到最好,一步一步积累职业资本,创造自己热爱的工作。

那么,结合作者观点,如何运用工匠思维来追求激情?

一、 判断

自己所认为的“激情”仅仅是业余时间可以从事的兴趣爱好,还是想要全职投入的职业激情?如果坚信是职业激情,自己是否已经经过长期的刻意训练,创造出个人独特的产品,具备足够的职业资本?如果以此为职业,是否具备财务可行性,即有人愿意为之买单?

如果答案都是坚定不移的“是”,恭喜你,请自由地去尝试新生活吧!

如果你:

1. 仅仅有兴趣爱好,不确定是不是个人的职业激情所在:

2. 已确定职业激情,没有从事激情所在的行业,暂不具备职业资本

3. 具备足够的职业资本,不具备财务可行性

坚持你现有的职业,不要轻言放弃,并且阅读下文。

二、 方法

以工匠思维为基础,投入时间去刻意练习,突破内在与外在的障碍,获得个人独特的职业资本(产出)。

1. 投入时间:

a. 合理分配时间。优先重要的事,而非紧急的事。

b. 刻意练习需要耐性。职场资本的获取需要时间。

c. 有持续性的职场资本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 不用急于开始生活。先将当下做到最好。

2. 刻意练习:

五大步骤(摘录,具体见书)

① 判断自己身处哪一种职场资本市场

a.赢者通吃型:只有一种职场资本可以获取

b.拍卖型:有很多类型不同的职场资本,并且每个人都可以生成他们自己独有的资本。

②识别出自己的资本类型

③定义“优秀”

*你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如果不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你就很难采取有效的措施。

④ “拉伸”与“摧毁”

⑤要有耐性

3. 突破障碍

a. 内在: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而产生的惰性、因进展不顺而产生的自我质疑等。

b. 外在:财务自主力的欠缺、他人(雇主、家人、朋友)的质疑和反对

4. 关注产出

a. 产出(独特的技能、突出的实践成果、具体的产品等)是职场资本的具体表现。

b. 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了什么;比做了什么更重要的,就是你完成了什么。

之所以在上文的“WAY”部分把“时间”这个因素单独拿出来说,而不是归入刻意练习的步骤中,着实是在任何职场资本的获取中——尤其是对若干即将毕业或是刚毕业,乃至于已工作数年的年轻人来说——看待时间的态度、利用时间的方式是极为重要的。

各种时间管理书籍所言此处不提,我认为在方法论之外,对于焦虑的年轻人们来说的一个重点是:不要急于开始生活,先将当下做到最好。

总是匆匆忙忙,总是焦虑于前路,总是幻想一蹴而就,总是因当下的生活而灰心丧气——又总是假装看不到自己眼下真正的困境,不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开始去做、去改变自己。

说着:“我想。”“我做了,但是没有成功。”“你知道我有多努力吗?”

之于写作:“我一直都喜欢写东西,能教我怎么开始吗?”;之于学英语:“楼主好人!我要怎么学?”之于学画画:“这个练习也太麻烦了吧,有没有速成的?”

诸如此类。

有很多时候,我一边写,也会一边自我批判:你都写了多少年了?为什么写到现在还是这么糟糕? 干嘛还继续写?

上文所言各种负面情绪,几乎是贯穿我写作始终的。

然而直至现在,我依旧在写着。哪怕有时候写着写着就怒摔键盘,把自己骂一顿,接着还是会乖乖打开电脑,默默写下去。

要怎么开始?

去做吧。

如果不成功呢?

先做了再说。

我开始了,要怎么坚持下去?

你真正想想要做这件事吗?你能够接受长时间的训练、接受途中会出现的各种磨难和障碍、接受一事无成的可能、接受或许需要推翻过往、重起炉灶的未来吗?

正因为知道坚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讨厌伸手党,我却也能够理解。正因为明白前路艰难,人生短暂,人们才希望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成就、走更远的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自己能够更轻松、更快地到达顶峰——然而越慌张,脚下的土地越松动。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都是这个道理。

如果想做一件事,就去做、去积累;如果厌倦自己的工作,就先把当下的任务做到最好;如果害怕未来,就先过好现在。

关于刻意练习,先举个例子。

在@超高校软体动物(小站:小触手的书房) 撰写的绘画教程中,作者给出了欧洲画室常用的查尔斯·巴尔格 绘画训练方法,说:“没错,这个训练方法特别简单。”

有多“简单”呢?

“在他的书里,任意找一张画,任意一副都可以。

用2-4周的时间去临摹,要临摹到一模一样。

我说的一模一样就是型准,调子准。

每天坚持画5-8小时,最少画2周,至于要不要多画看你对自己狠不狠了。也就是说你要用50-100个小时去完成这一副小小的作品。”

注意:

时间:“每天”,"5~8小时",最少“2周”(也就是连续14天乃至于4周28天)

对象:“一张画”(而非一本书或者二十八张一天一张)

结果:“一模一样”

说实话,看到这个时间和练习方式,我一瞬间差点晕厥。作为一个单纯羡慕画师的写手,我只能十分惭愧地表示我当然并没有实验过这个方法,仅仅是不明觉厉而已。而从个人业余写作经验来看,作者的两个核心观点我是很认同的:

“你绝对绝对绝对不能因为你是业余爱好者,就用业余的方法去学习。

你也绝对不能因为自己是初学者,就允许自己犯一些很低级的错误。”

绘画如此,写作亦然。

看的小说越多,越能轻易看出作者的态度。尤其是在同人圈这种“靠爱发电”的特殊环境中,写作态度其实能够十分鲜明地体现出来。

选材、人物刻画、遣词造句、情感描写、背景设定……稍稍看过同一个作者的几篇,也就能大概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仅仅是为了“爱”、为了能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爱”,还是在怀抱着爱的前提下,努力认真对待“写作”这件事。

半开玩笑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原创鄙视同人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的事实,同人写作作为一个灰色地带,本身也就可以算是业余中的业余了。

尽管如此,即使我可以在两小时写出三千字的所谓“萌文”,并且写得身心愉悦,看的人、得到的积极反馈也会更多。我自己所明白的是:这样的写作方式对我个人来说,是除了“愉悦”外毫无益处的。

我并不否认文章的娱乐作用,我只是十分明确自己在写作“同人”这一体裁的作品时的目的:让我自己、让读者愉悦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写作本身。我是在为了表达对原作、对我喜欢的人物的爱,这与我更重视自己的写作训练并不冲突。我不打算借同人文区表达什么“精神”、“意义”,而至少要重视那些最基本的:凝练行文、简化词句、结构完整、逻辑明确,自然,还有故事性。

写作本身并不艰难。艰难的是刻意练习这件事。

如果只是想要我手写我心,尽管去写好了。写作的门槛总是比画画要低的,至少作为一个写手来说,我总觉得“画得能看”要比“写得能看”难多了。

在刻意练习的步骤中,第三步是“定义‘优秀’”。

“你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如果不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你就很难采取有效的措施。 ”

如果想要写作,那么是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是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完整地说一个故事?是想要通过写作跟更多的人交流,还是想要在故事中隐喻意义?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无所谓的兴趣爱好,还是愿意为之付出长久的时间?

翻出去年所写的声明小文《关于写作书》,此时依旧抱此观点:

“不要问如何开始。

去读,去写,表达你自己。仅此而已。

没有什么好多想的。”

“开心也好,不开心更常见。

一边沮丧,一边奋笔。

全力以赴,继续努力。”

一句话:不要懒,要肝!!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