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国学•养生

静 净 敬

2017-03-06  本文已影响0人  大东春来

       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交通工具,通讯工具,通讯软件可以让以前的天涯真的若比邻了。但是,各种物欲杂念也充斥了我们的内心,各种躁动烦恼层出不穷,一天不知道在忙碌什么,但是忙忙碌碌后,却感觉内心非常空虚,身体非常疲劳,乏力。于是要借助美食,电影,影视剧,游戏来分散一下注意力,平复一下空虚躁动的心神。实际上这么如此耗费气血的行为更加加重了身心的损耗,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如果和古人的大智慧相比,今天的人们在对身体的了解和心神内修方面明显是大踏步的退步退化了,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有句话说,希望自己走的慢一些,好让灵魂能跟随上身体的移动。那么我们如何回归自我,获得真正的大智慧和平静幸福那?

    《大学》开篇中的一段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今天重读,又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

      如果我们倒序看这段话就会得出结论,要想接近道,必须知晓事物的本末,开端和结果,以及发生的顺序。如果看不透这些,那么连接近“道”都是痴心妄想,更不用说知“道”了。那么如何得此端倪那?我们需要思虑,需要身心安定,需要静心静形,需要定的状态,需要让身心静止一段时间。其中最关键的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止,定,静。是修炼自我的第一步。那么如何做到静那?

      如果要做到静,古人以及宗教修炼里都有大幅篇章描述具体修炼方法,这些都是殊途同归,大道相通的。但是最根本的还是控制自己的呼吸,因为人体内脏器官中,只有肺的呼吸是可以靠自己意识来控制的。人可以通过控制呼吸来养气修炼自己。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修炼呼吸方法那?黄帝内经中的有这么一段描述: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古人一次呼吸时间6.4秒这里我重点介绍一种呼吸养气的方法,叫“五十营呼吸法”。怎么通过呼吸来养气?黄帝曾经问过岐伯,按照天的运行,一个昼夜运行于二十八宿(二十八个星宿),要“五十营”,就是五十个周期。营就是周,一营就是一周。那在人体内气血是要运行多少周呢?岐伯的回答是这样的:营气和卫气在人体中的运行,一个昼夜也是运行五十营,就是五十个周期。一个昼夜是十二个时辰,也就是二十四小时。我们可以计算一下,呼吸一个昼夜算下来是270次呼吸。一呼一吸在《黄帝内经》中叫“息”,这个息是就是呼吸,一次呼吸叫“息”。270次呼吸,刚好人营气卫气在人体运行五十次。我们进行一下运算,《黄帝内经》中描述一次呼吸应该是6.4秒:营卫之气,昼夜24小时运行五十周。0.48小时=28.8分钟=1728秒运行一周,270次呼吸(270息)运行一周,换算成一次呼吸(一息)为6.4秒。

      大家自己可以算一下,我们现在每一次呼吸是多少秒?我们自己静下心来,对着手表,测一测自己的呼吸,呼一次吸一次为一个周期,计算一分钟有多少次,一个周期又是多少秒?结果发现,一般情况下是3.3秒,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呼吸,比古人的呼吸要快了将近一倍,古代是6.4秒一次呼吸。这什么意思呢?

      岐伯告诉黄帝的,就是我们应该要慢呼吸。在人体身上,要使得它运转符合营气和卫气的流动,要慢呼吸,一定把呼吸要放慢,6.4秒一次呼吸是最正常的。呼吸的放慢,我们脉搏渐渐也会放慢,人的生命进程也就放慢,生命进程越慢寿命就越长。乌龟的呼吸是最慢的,它的动作也很慢,因此乌龟的寿命很长。放慢节奏,对我们当今社会的人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现在的社会都是快节奏,太快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但有两样东西是人人都相同的,那就是我们的始点和终点。人生只有一种结果,每一个人都是如此,那就是死亡。我们要着什么急呢?着急去干吗?所以我们要把人生放慢、把呼吸放慢,要把人生的过程放慢,要学会欣赏、享受人生这个美丽的过程。把呼吸放慢是一种有效的养气方法,我们要争取能把它放慢到6.4秒,争取形成一种习惯。

   《老子》曾说过天地就像一个风箱。我们人也是一个风箱,我们可以在腹部体会出来,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拉风箱,腹部隆起,收缩就像是在拉风箱。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第五章》老子将天地比喻成一个橐籥。橐籥就是风箱。橐,是外面的箱子;籥,是里面的送风管。风箱是用来鼓风的,中间是空的,靠籥管在里面抽动。天地就像中间空的箱子,里面充满了气,那籥管是什么呢?古代有人认为就是“元气”。天地产生万物,孕化万物,就是靠元气的鼓动。

      其实人体也是一个风箱,也靠元气的鼓动,才得以生长。不仅人体的呼吸好比风箱的抽动,而且人体的精、气、神也都像风箱鼓风一样要不停地升降出入,不断地吐故纳新,生命才能得以生生化育。慢呼吸的四个要求把呼吸放慢,不是指一大口气一大口气的呼吸。开始可以有意地关注呼气和吸气,渐渐地不用太在意呼吸本身,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下腹部,关注腹部的升降、起落就可以了。升起的时候腹部隆起到顶点,收缩也是收缩到极点,这样就会把呼吸放慢了。起、落一开始要用点力。渐渐渐渐地,就不必要用力,就非常自然。同样,慢呼吸也是要做六十次,每一天至少要做两遍,然后逐渐逐渐地让它非常自然地变成一种自然的呼吸。慢呼吸有四个要求,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深,深呼吸,就是一呼一吸都到到头;长,时间要拉长,要放慢;匀,要匀称;细,就是要细微,不能粗猛。这四个要求,一开始的时候是有意识这么去练,久而久之,就变得自然而然了。还要注意:“吸入一大片,呼出一条线。”吸进去的是自然环境中的清气,要吸入一大片;呼出来的是体内的浊气,要慢慢呼出,呼出一条线。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用鼻子呼吸,不要用嘴呼吸。到一定的时候你会体会到,用鼻子呼吸时左右两个鼻孔所呼吸的力度可能是不一样的,吸进去的气是不同的;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会发现左右两个鼻孔之间的气在那里循环。这是练呼吸的一种方法。

      瑜伽也是练气的一种方法,瑜伽也是关注腹式呼吸的,也是练气的一种方法。我国古代的呼吸吐纳功法《黄帝内经》有大量调养呼吸的方法,如《上古天真论》中就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非常注重呼吸运气。我国历代都注重调息法——调养呼吸吐纳的功法。气功的本意就是一种以调气为主的养生方法,当然调气与调形、调神是不可分离的。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行气玉佩铭”。1975年在长沙马王堆发掘时发现的藩王墓葬中,有一个十二面棱柱体的杖首。在十二面中,每面刻了有三个字,一共是四十五字,记述了“行气”的要领,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有关气功的最早记录。据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的释读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大意为:行气时要深深吸气,体内蓄积的气体增多,然后引气下伸,稍停,意固气于下焦;然后缓缓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下伸的道路相反而退出,退到绝顶;即缓缓呼气,直到腹中秽气全部吐出为止。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

      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提出“六字诀”。陶弘景不仅是著名的道家修炼者,也是一位著名的中医学家。他收集和整理了南北朝以前历代有关养生的论述,汇集成《养性延命录》。其中就记载了六字诀的呼气方法。吸气只有一种,呼气却有六种。就是在呼气的时候发出六种不同的声音:吹、呼、唏、呵、嘘、呬。六种不同的声音可以用来治病,吹可以去热,呼可以去风,唏可以去烦,呵可以下气,嘘可以散寒,咽可以解极。心脏病,体有冷热,可用吹呼二气出之;肺脏病,胸膈胀满,可用嘘气出之;脾脏病,体上游风,身痒痛闷,可用唏气出之;肝脏病,愁忧不乐,可用呵气出之。后来历代都有关于六字诀的记述,在六字的发音及与脏腑的配合上,有不少发展变化.

      宋代陈直提出养气七法。陈直在《寿亲养老书》书中说:“一者,少语言,养真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节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这里提到了保养七种气,已经不是纯粹靠呼吸来养气,而是结合了调神、调形。说明养气不仅是调呼吸,而且要从人们生活各个方面配合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养气的方法,得到养气的真谛,达到祛病廷年的目的。道家的内丹功在养气方面也有十分有效的方法。腹式呼吸的要领和作用呼气时略提会阴(小腹内收,提肛缩肾),横膈上升,使浊气排除;吸气时轻合嘴唇,舌抵上腭,会阴放松,腹部自然隆起。呼吸深、细、匀、长,加强了呼吸功能,促进了肺循环,同时,加强腹内的自我按摩,改善腹腔的血液循环,增强了胃肠的蠕动,加强了食物消化及营养吸收功能,在意识上是主动呼气,吸气时自然放松,使神经系统做到最大的放松。

      我们了解学习了这么多呼吸养气的方法,最终还是要上升到自身修为的修炼上来的。一个人能受到世人的敬仰,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修为。曾国藩把自身修炼同“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并处理地有条不紊,这正是他为人处世的过人之处。

     曾国藩主张,自身的修为必须与当前的环境密切地结合起来。无论做什么,读书也好,做学问也好,为人处世,带领军队,为官从政,都是自身修为的重大体现。要使它们有机结合,最根本之处就在于将自身的修养放入广大的精神世界里,不断提高、锻炼自己。至于具体的修身方法,曾国藩主张修身养性应该按照静坐、平淡、改过这三个步骤去进行。如果用三个字来总结这三个步骤的话,可以用“静,净,敬”来概括。

      “静”可以通过静坐来努力修身养性,“静”字功夫最为重要静坐。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会有怎样的人生观。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精神方面的修养,主要是要能把握他心里想要做的事情。唐镜海先生曾说,为人修身养性,“静”字功夫最为重要。曾国藩对唐镜海先生极为信任,曾告知唐镜海,说他自己偏重于“刚”的恶习,发起狠来什么也不管,探究根源,就在于自己喜动不喜静。镜海先生说,只要是人就都有切身的毛病,有的是脾性中刚的恶习,有的是脾性中柔的恶习,它们各有偏颇,一旦沉迷其中就会经常性发作,而这些没有人能帮你,只有靠自己用心体验它并终身不断警醒自己。

      曾国藩人生经历诸多风雨,终于领悟“静”之韵味说:“神明则如日之升,身体则如鼎之镇。”从这里可以看到曾国藩悟到“静”后的精神世界。在曾国藩的著作中,特别是他的日记和家书中,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尤其多。他主张,修身养性应该按照静坐、平淡、改过这三个步骤去进行。何谓静坐?静坐是儒家、道家、佛家共有的入门途径。从东汉始,儒家主张的积极“入世”与庄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出世”始终相辅相成。而佛家曰:“明心见!”首先需要人们有“静”的境界。儒、道、佛三家共同强调一个“静”字,这也是中国封建士大夫阶层最为基本的修身方法。曾国藩一生博学多才,纳百家之长,他全面综述儒道佛三家之说,将“静”字功夫看得极为重要。曾国藩在日记中记述:“‘静’字功夫紧要,大程夫子能成圣人,也是因其‘静’字功夫足。王阳明也是在‘静’方面有一番功夫,所以他能面对世间种种诱惑而不动心。一个人若心不静,省身不密,见理也不明,做什么都是浮起的。”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反复说明,人的精神若无法安静,那么他的心也都是散的、乱的,对事情无法看清,做事也不会用尽全力,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不知如何保养。

      “主静”一语首先由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太极图》中提出,在他看来,有天地之前整个宇宙空间本是“静”的,所以世人的本性生来也是“静”的,后来在后天的环境中沾染“欲”,因此必须通过“无欲”的功夫,才能到达早已失去的“静”的境界。对理学家来说,“静”显得如此重要,曾国藩又是如何看待周敦颐的“主静”学说的呢?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曾国藩曾在日记中自语:“只有心静到极点时,身体才能寂然不动,正所谓心无私毫杂念,但这毕竟未体验出真正的‘静’境来。真正的‘静’是在封闭潜伏到极点时,逗引出一点生动的意念来,就像冬至那一天,阴气殆尽,阳气初动,此时根本正固,这才可以作为一切的开始。我们这些人求‘静’,想不同于佛禅的入定,冥然罔觉,那么就一定要验证一下这个心,有没有所说的一阳初动,万物凭此而萌生的意念。如果有,大概才可以说达到了‘静’的极点,才可以说没有丝毫杂念,才可以说身体寂然不定,镇定如鼎。如果没有,即使深闭固拒,心如死灰,自以为‘静’,生机的意念几乎停止,那也不能算真正的‘静’,况且他也没有真正的‘静’。有些人为此所困扰,不想纷纭来于人也,经过对道本身的观察,才知道阳先于阴,这才相信了。如果不是由自己亲身体验得来,终究是浮光掠影之谈。”此时,对于“静”,一生爱好和研究理学的曾国藩对这方面已有很深的体会了。

       “净”也就是追求平淡,祛除贪欲杂念。修身养性,须看得平看得淡。平淡,实际上就是指庄子的“淡然无极”、“清心寡欲”,也就是“淡然”、“超脱”,一个健康的人,如果不能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世间之事,把什么东西都看得很重,想方设法要去得到它,那么他内心的精神世界就会被这物欲横流的社会所颠覆,精神时时受到牵累,就会因很多很小的事情而心生不快,反复思虑。这样一来,此种心态就会影响到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所以,曾国藩极力点出“静”字的同时,还主张要有平淡的心境。他指出人之所以胸襟狭窄,只因心有贪欲,贪慕金钱,贪慕功名。实际上就是内心常被私欲所困扰,心灵难以超脱,也就难以得到快乐。他劝诫人们,心胸要宽大,做人要从“平淡”做起,要让自己内心干净。他说:“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日胸怀日阔。”并以此告诫自己的子侄不要为功名而学,读书是为了开阔眼界,增进自己的修为而非为了赚取财富与功名。曾国藩主张的“平淡”意在劝告人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让自己的心灵被毫无节制的私欲所控制,一定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免受俗物所困,让自己安然生活,而后才能达到坦坦荡荡、无私无欲的境界。

      “敬”也就是时刻谨记,头顶三尺有神明。通过敬畏大道真理,通过时刻反省自己的过错并且经常改过来修身养性。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是指当一个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然后用心去寻求内心无法平静的原因,而后针对这个原因对自己进行严厉、苛细的质问,再带着这个问题去反思,去改过。他为了提高自己的德行,一生中写日记从不间断,并以此自律。曾国藩说,知己之过失,承认它,并且改正它,毫无吝惜之心,这是最难的。豪杰之所以是豪杰,圣贤之所以是圣贤,就在这里。磊落过人,能过此一关,寸心便异常安乐,省得多少纠葛,省得多少遮掩,还有那修饰装点的丑态。而对于朋友的直言忠告,曾国藩则要求自己努力接受,争取改过。邵惠西曾当众质问他“交友不能久而敬”,看的诗文虽多却常常坚持自己的见解,不听别人的意见,人前变换面孔等等,他非但不怒,反连赞“直哉,吾友”,并痛下决心,改过自新。读曾国藩所作文章,多数表明了他勇于改过、发奋自新的精神,这十分值得后人借鉴。

      通过上面赘述,我们了解了呼吸的方法,了解了古人对呼吸修炼的重视程度和总结的心得,了解了曾国藩在“静,净,敬”这三方面的体悟和追求。我们需要让自己身形先静,心神静,而后祛除杂念贪欲,让内心清净一片,浊气就会开始沉降,就能清气上升,回归本心。通过对大道真理的敬畏之心,多向内求,多自省改正自己的过错。求心静,求欲净,求意敬。“则近道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