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国学与传统文化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75

2018-08-29  本文已影响20人  侠医世家毛巾哥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

335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注解:

这里说的是热厥的情况。有时候热闭塞在里面也会阻碍气血的运行,尤其是内有实热阻滞容易发生这种情况。在临证上,经常会碰到这种病人,看脉象明明偏热,可病人说怕冷,而且手脚也是冰凉的。医生在这个时候往往难以判断,其实这有可能就是热厥的情况。四肢越冰冷,说明里面的热越深;反之,则热轻。这种厥应该用下法来治,如果反而去发汗,就会发赤烂口疮。本来就有里热,再用热药去发表,便发生了这种情况。

原文:

336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注解:

这里说外感病的厥不会超过五日。任何事情都是有周期的,就像感冒一般五日之内会好。但是不是一定就是五日呢?这可不好说。如果不是急症的厥,一直延续下去,手脚冰凉好多年都是有可能的。类似这样的条文是否仲景原文,存疑。

原文:

337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注解:

厥的问题前面已经说过很多了,这里忽然又来解释什么是厥,应该是后人的注解。

关于厥的原因,仲景的解释是很实在的,或津液虚,或里有瘀阻。这里说厥是阴阳气不顺接,这种话说了等于没说,肯定是不顺接了,我们要弄清楚的是为什么不顺接。后世医学有这个毛病,看起来话说的很高深,其实多为以现象说现象的废话。他们还喜欢说某病是肾虚脾虚引起,比如腰痛是肾虚引起,腰痛是表象,肾虚也是表象,问题是什么引起的肾虚?如果是体内长期有瘀阻,气血不能循环归肾,病人也有可能肾虚腰痛,难道也去补肾?这种情况滋补药只会加重瘀阻。其实,腰痛是病,肾虚也是病,都是病灶,都不是根本原因,所谓“治病求其本”,并不是找到肾虚脾虚就找到了本,这和西医的定点思维其实并无多大区别。还是要从人的能量和大循环来考虑问题,从大局着眼,才能不被小处所制,这才是真正的中医思维。

我怀疑这些地方都是王叔和加上去的。王叔和大概是好心,怕后世惯用五行脏腑辨证的人看不懂《伤寒论》,还把很多五行脏腑的观念融入了《伤寒论》,为此他还附了自己的文章在《伤寒论》前面,但一看就和《伤寒论》的学术体系格格不入,后来很多有眼光的注家就把他的缀文删去了。但他在《伤寒论》正文里做的修改就很难剔除出来。本着不擅自改动,保留原文面貌的学术精神,都不会去动《伤寒论》的内文,这就需要学习者证据去分辨了。

原文:

338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

乌梅 三百枚  细辛 六两  干姜 十两  黄连 十六两  当归 四两  附子 六两(炮,去皮)  蜀椒 四两(出汗)  桂枝 六两(去皮)  人参 六两  黄柏 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注解:

“脉微而厥”,脉微弱,是阴证;厥是四肢冰冷。到了七八日,病人身体皮肤也冰冷了。虽然如此,却很烦躁,没有一刻安宁。阴证而躁烦是很危险的证,在这里叫“脏厥”,大概是指病很深,脏为阴,是很难治的了。如果是蛔厥,那就要好办得多,蛔厥只是肠胃反应,肠胃为阳。

蛔厥是因为体内有蛔虫,当人体上热下寒之时,蛔虫生性趋暖,便会往上走,病人就会烦躁,甚至吐出蛔虫来。有时候吃了东西也会烦躁,因为蛔虫闻到食物的味道就会往上走。如果是蛔厥,可以用乌梅丸来治。

现在因为农药,杀虫剂的普遍使用,蛔虫已经很少见了,但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个方子里了解厥阴病的治疗思路。

厥阴病首先是阴病,三阴病治从太阴,干姜,附子,人参建中温阳。不用炙甘草是因为要驱虫。如果只是治厥阴病是可以用炙甘草的。炙甘草能缓中培土,中土之气足了,自然循环畅通,阴阳顺接,寒热得和。

黄连和黄柏是清上热的,和附子的温元阳相配合,使阴阳得接,寒热得和。

桂枝,细辛,当归主要是助血气,通关窍,建立循环的。大循环不通,才会热在上寒在下不能和谐。先中气建立起来了,能量有了,继而要辅之以建立循环的药。

乌梅和蜀椒主要是用来杀虫的。

乌梅,《神农本草经》里云:“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疾。”我们可以将三味最常用的酸敛药来做一个对比。

乌梅味薄而轻,其性轻上,所以可用于体表之疾,收其浮阳虚火,所谓去“死肌”就是这个意思。夏天也可用乌梅做酸梅汤敛汗生津。此外,乌梅还可杀虫,这是其治标之用。乌梅没有滋养的作用,主要是清解的作用,所以息肉,痣,烦热之类的情况都可以用。

山茱萸味厚而温补,一般用于虚证固敛元气。这是元阳不固的主药。肾气丸里用到它。病人垂危之时,虚阳外越,脉虚急数而欲脱,这个时候除了救津液建立能量之外,还要用大剂量山茱萸才可摄住元气,不然很可能虚阳暴脱而死。

五味子酸而咸下,可用于实证,痰湿气阻之咳嗽常常用到它,取泄下之用。亦能固敛精气。补泄兼具,泄多补少,正是其妙用。小剂量的五味子还可以生津收汗,治夏天汗多失津的生脉饮就是用小剂量的五味子佐以麦冬,人参。

酸味的泄和辛气的散相反,一为向内向下泄,一为向外向上散。

蜀椒就是花椒。蜀为四川,四川野生的花椒是很厉害的,我曾经吃米粉时,见到正宗蜀椒,加了一小勺,少时嘴唇头面皆发麻,几分钟上不来气,呼吸差点麻痹。用这个药要小心,所以这里的花椒注明要“出汗”后才用,也就是用加热挥发其芳香油的方式制约其彪悍之性。我们的以药监管制度,买六克以上麻黄,细辛要凭正规处方,可花椒在药店超市都可以大量买到。其实花椒比麻黄和细辛危险得多。麻黄,细辛用几十克在经方家来说是常事,也没听说出过问题。花椒多用很危险,容易麻痹呼吸。花椒是气化药,如果中焦有水湿,吃一点花椒反而不觉得渴了,这就是水湿气化成津液了。“辛以润肺”就是这个意思,不是说辛的东西能润肺,辛是燥热的,怎么能润肺呢?是因为辛将胃中的水湿气化成津液,肺才得以滋润。

黄柏是苦寒药,其作用和黄芩,黄连类似,因其为树皮,性偏厚重,所以一般认为更能除下焦之热。

​原文:

339 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注解:

“热少微厥”,虚寒会厥,热阻也会厥,这里说的是里有热阻而厥,前面说过“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这是热不多,所以厥也不严重,只是手指感觉到冷,并没有冷至肘膝。后面说“嘿嘿不欲食,烦躁”,说明还有少阳病,少阳且里有热阻而厥,那就是大柴胡汤方证。几日后小便利了,颜色白,说明热已经解了,表里循环已经通了,病人这个时候如果想吃饭了,那胃气也复了,病就该好了。要是又厥又呕,“胸胁烦满”,说明病在加重,呕亦损伤津液,津伤只得动血排邪,所以后必便血。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