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是中国新型农业的未来,值得一看
随着近年工商业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分工的日益经化,传统依赖体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将受到极大冲击,特别是农业用工工资猛涨,劳动力成本问题是成为农业企业规模扩大及产业发展的瓶颈。一些地区月薪高达5000元,还难以吸引年轻人投身农业产业,宁可较低的收入也不愿从事农活。这种传统农耕的生产方式除了生产效率低外,难以吸引年轻人就业。这也是农业急需转型的重要原因,就如工业一样,引入智能机器人以降低劳工成本。农业也一样,粮棉油的生产需引入大型机械及GPS定位的无人耕作系统,而园艺作物如食用菌、花卉、蔬果、药材等,需实现工厂化设施化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
荷兰的温室型鲜切花生产及以色列的滴灌农业上世纪就已实现产业转型,利用无土栽培与温室设施及精准灌溉技术,实现园艺作物的工厂化生产,未来只有这种清洁的工厂环境方可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及工商业人才投身农业生产,也是解决劳动力提升生产效率有唯一途径。因为传统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低下,所以目前大多数规模化的农业企业因劳动力生产成本高,大多数依靠政府补贴来唯系产业的发展。只有实现设施化工厂化才是解决劳工及上述提及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随着信息网络物联技术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不久远程化省力化自动化的新型农场将成为下一轮农业变革的主流。
都市型农业将是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方向,所谓都市农业就是以都市城镇为消费中心构建的就近农业生产体系。都市农业模式很多,世界各国国情不同侧重有所不同,目前我国急需解决的就是通过都市农业构建解决石油农业带来的制限及瓶颈问题。石油农业的概念是以农产品的运输而提出的,当前我国农产品的平均运输距离约1000公里,这种长距离的运输,将消耗大量的能源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也难以保障农产品的新鲜度与品质,同时也让农产品价格随着能源成本而波动,也大大削减了生产经营者的利润。所以未来农业变革的重要方向,由广褒的农村边远化发展农业回归到近郊都市发展,实现就近区域配送。区域配送可以把传统的运输成本变成企业及生产者利润,另外也使农产品品质得以正真保障。当前很多消费都感叹,难以吃到小时的味道,就是因为现在的农产品的远距离运输造成,为了减少产品运输损耗,很多蔬果在未成熟即采收,到达目的地后再行催熟,导致产品质量无以保证。这些问题都需依靠区域化配送解决,就是发展都市农业。美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提出的社会支持农场,就是都市农业最早的刍形,由社区居民提供资金就近建立农场以满足产品需求。
都市型近郊农业的土地制限性,为垂直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方向。2015年在英国召开的国际性园艺会议的主题就是垂直农场与垂直农业,2016年在美国在米兰世博会展出的垂直农业(墙壁种菜)成为新闻热点。也就是都市农业将成空间化战略,通过垂直立体化设施建设,以解决都市农业发展的土地制限问题。美国科学家普设计高达数百米的垂直耕作大楼,拟计划解决纽约全市的蔬菜供应问题。都市农业的设施化工厂化立体化将是都市农业体系构建的核心与重要方向。
都市农业也让农业的功能发生转变,都市城镇是农产品消费的主战场,二十一世纪中叶我国将50-60%的人口生活于都市。农业生产的目标与功能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农业生产不仅仅为人们提供食物,它还是观光、科普、休闲、养生、体验、民宿、农家乐、旅游、园艺疗法等生活功能的重要载体。农业基地建设也将由传统纯生产功能转型升级为综合功能,成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平台。通过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刺激多级多元多次消费,让农业产业成为贯通众多产业融合的纽带与桥梁,实现生产经营者在利润回报上的可持续发展。原有的产业屏障导致以往传说的,“种菜不如卖菜卖菜不如开餐馆”的产业断裂局面,如农家乐及民宿旅游等元素的植入,彻底改变产业链短生产农产品无效益的困境。这些变革都将以都市农业的发展为核心,作为引领与带动。
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问题也是当前农业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目前农产品的品牌意识在广大的农村已目前受到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的重视,但小规模小生产构建的微品牌微供给量难以与大市场大流通大渠道对接。一些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及安全性非常的可靠,但因品牌小规模小,也难以与大客商大需求合作,所以尽管品牌众多但难以形成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品牌整合共建的产业联盟组织方式将是应对大市场的重要对策。以龙头企业引业示范带动,以众多合作社、农户及家庭农场联合加盟的发展方式将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