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定

为什么沟通不顺畅?这几个小故事能说明一些问题

2019-04-29  本文已影响1人  谢晓霞

从新加坡回来的航班上,遇到一位在新加坡陪读的妈妈,交流了一路,给了她一些建议,没加微信,她问我怎么联系时,我建议微博就好,后来收到她的微博私信打招呼,我也回复问好,然后收到回复是:

“谢谢老萧老师。

尊称您为老箫,方便发展友谊。”

我虽然不介意年龄,但真心觉得可以有更好的叫法,既不必强调“老”字,也不必把姓写错(虽然萧并非我的本姓,但萧秋水这个名字的确目前使用率比本名还高,有时候别人问我姓什么,我会直接回答“小姓萧”。)

另一件事。

昨天收到一条加微信的请求,申请理由是“社群名称 济宁老乡”。

我看了一下,是某个我并不怎么熟悉的人分享了我的名片,按说,这种情况我通常是不加的,因为在没有征求别人同意前就私自发送名片,不是适宜的做法。

但因为写了“济宁老乡”,我想了想还是加了。因为毕竟济宁地区有这样好学的老乡,感觉该帮还是要帮的(对,我没考虑从别人身上拿什么好处,首先想的是我能够提供什么帮助)。于是就加了。

对方打了个招呼问好,我也回复了“你好”。

然后,对方问:

“您是曲阜的?”

我立刻就后悔加了微信。

每个人的沟通习惯不一样,这种对话,属于浪费时间的无意义寒喧,让人不想继续下去。

很多时候,我也觉得自己非常“难缠”,只是每个人对于时间的概念不一样,有人比较闲,所以喜欢用闲聊的方式,迂回曲折才进入正题,或者就是单纯地打招呼套近乎,但没实质内容。每个人对于时间的投入期望也不一样,比如有些人,我愿意付出时间,而有些人,因为还不熟,如果是这样的方式,我会比较头疼。

昨天下午出席一个活动,在现场也加了一些人的微信,晚上回来后有人发微信向我请教问题,我也都回答了,因为这是“言之有物”,至少我能够给对方提供价值,这样我的时间花费也有意义。

我在一篇文章里讲过,和初恋男友后来完全不想沟通,就是对话中充斥着大量无意义的内容,比如“你吃饭了吗?昨晚睡得怎样?”每次电话都这样讲,我的内心OS是“你还能不能更无聊点”,但他有时间无聊,我并没有。还有次一大早打电话过来,告诉我,我妹妹朋友的妈妈过世了,问我要不要随份子,他可以替我送。这个事情我到现在脑子都还是蒙圈的,因为不明白为什么要告诉我,按礼节,我妹妹应该去,我是不需要表达心意的。

会说话、会办事、会做人,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老北京人见了面,晚辈对长辈打个千儿,问句“吃了嘛您哪?”然后“回见您哪!”这是适合的礼仪,但放在现代就显得怪异。

我们不是天天说与时俱进吗?

当然,不管什么时代,写错别人的姓(或名),都不太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