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来自于对真我的接纳
今天在办公室和同事聊天,同事对我说了一件趣事,她在网上看见外国人对中国当红影视明星的评价,外国人对以陈坤为代表的40岁左右的男演员评价较高,认为他们的长相和穿衣风格很有男子气概,有自己的个性。对于时下当红的“90后”小鲜肉则评价不高,外国人认为他们表面上有个性,其实没有个性,因为这些演员的形象和气质只是在模仿日韩的偶像派明星,失去了自己原有的风格。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很有个性,其实只是在模仿别人,所做的事情不是出自于自己的本心,就像一位外国作家曾经说过,刻意的摆脱世俗,才是最“俗”的事情。
记得在上高中的时候,有一部分同学确实有自己的独立的思想,他们在上课的时候会忍不住就某个观点和老师进行讨论,由于年少气盛,正常的讨论时常会演变为激烈的争论。还有一些同学,仅仅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想在同学们面前表现一下自己的“勇气”,故意与老师为难,不服管教。这两种争论有着本质的区别,后一种学生不仅老师不会喜欢,也会令周围的同学生厌。
我一直认为,真正有自信的人都是不在乎别人看法的人,他们有着符合自己实际需要的目标,他们会安心的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刻意迎合别人为自己设定的标准。比如,按照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学历是评价年轻人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有些有特殊才能的年轻人并不是很看重学历,他们认为是否要争取高学历还是要看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如果不需要,就不用拼命的去挤“独木桥”参加各种考试。
《阜阳风物》杂志报道过一位毕业于安徽电子信息学院的女孩,她和自己的老公开了一家专卖肉类的“网红店”,生意做的不错,并没有像有些大专生一心想着考“专升本”、“考研”,哪怕连续三年考不上,依然不相信自己不适合应试教育。著名作家韩寒在读高中的时候,便选择了退学在家写小说。世界台球冠军丁俊晖在读初中的时候,他的父亲以民间台球高手的眼光看出了丁俊晖的天赋,不顾班主任的反对,鼓励小丁从学校退学,接受专业的台球训练。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不胜枚举。
曾经有一位朋友对我说,他这个人没有什么志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总感觉不如别人,有很强烈的焦虑感。我的回答是:“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平凡的人,作为一个普通人把自己的目标设定为过平静的生活,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节奏大起大落,也不想干轰轰烈烈的事业,这样的想法没什么不好,为什么不能接受这种目标设定呢?”
心理学者李子勋老师在成名作《心灵飞舞》一书中说过一段话,大意是只有白骨精才希望变成别人,因为白骨精对真实的自己是不接纳的。每一个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现实自我”,一个是“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指的是真实的自己,所谓“理想自我”指的是想象中的自己。现代心理学的理论认为,一个人潜意识中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反差越小,心理健康的程度就越高。
作者:姚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