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离死别之间的留恋与放开

2017-07-13  本文已影响593人  覃浠

文|覃浠

生离死别之间的留恋与放开

在印象中,龙应台的文字一向温婉,带着点江南呢喃,如微风轻抚。

可在《目送》一文中,我读出了“人生的深沉”。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另一边,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文中出现两次的语段,一次是龙应台以母亲的身份写与儿子的离别,一次是龙应台以女儿的身份写与父亲的离别。

不同的是,与儿子是生离,和父亲的是死别。

时光流转,如今“高高瘦瘦的青年”,仿佛还是昨日那个“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牵着妈妈的手怯怯的往前走的小男孩”;现在“躺在棺木里的父亲”,仿佛还是那个十几年前,因为“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对女儿说对不起的那个男人。

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

李汉荣说,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等一等,等一等,能否转过来?

原来,这世间所有的字千百年来都在做着同一篇文章,生离死别;都在说着仿佛佛偈的那句:

“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有人觉得,《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我想,这还不够。这其中,还有不舍,有无奈,有虚无。正如董卿所言:“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难怪龙应台在文末那么庄重地写父亲的火葬,写自己“深深、深深地凝望”,说“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目送”。

“每一个被我‘看见’的瞬间,都被我采下,而采下的每一个当时,我都感受到一种‘美’的逼迫,因为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

龙应台的这句话值得认真体会。

纵然时光总是那般不近人情,会用它用一切手段让你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但是,至少我们都还拥有着彼此的回忆。

有人忘记了,不要紧,你记得就好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