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灌篮高手》后的感想,但不是观后感
如果一个人英年早逝的话,活着的人总会说,如果ta活着的话定会如何,至少会说ta活到现在有多大了。宫城良田的妈妈在自己的大儿子去世后并没有太多的台词,而在“恶童三部曲”中的妈妈经常对留在身边的儿子说曾经险些去世的另一个儿子有多好(剧情原因没有在身边),这可能是东西方人的差异。加入并穿插比赛的宫城良田家的故事我个人的观感是十分好的,有人诟病它打搅了比赛。但我们要问一个问题,《灌篮高手》真的是在讲比赛么,当然不是,至少不全是。它以宫城良田的配角视角重温了故事,除了实现了作者井上雄彦的希望外,也启发了观众的反思,重要的是观众是成长了的,作者也是,作者也知道观众在成长,也知道不应该仅仅把过去的冷饭再炒一遍。再炒一遍也许会满足一部分观众,但艺术性就会停滞不前。这部动漫的思考要比其他热血动漫高出一些。
甚至我并不认为它是部青春片,就像《挪威的森林》也不是爱情小说一样。什么是青春,吴清源下一辈子棋,他一生都是青春吗?或者能确定围棋一定比篮球高深?显然都不是。青春并不等于年轻,年轻是看起来的表象,否则中年人为何捧着漫画痴读,为何多数中年人根据固有的刻板印象而拒绝动漫、科幻一类的作品?“我的青春结束了”是一句大大的误解和谬论。人的某些品质是恒定的、稳固的,吴清源知道的话也会喜欢看《灌篮高手》的,他必然会看到共鸣。定义本身是好的,使人更清晰,但各种各样的定义也容易出现猝不及防的狭隘。
宫城良田的视角是相对普通人一些的,但又比木暮公延或其他板凳球员强很多,他基础普通、天赋一般、身体素质更没有多好,他给普通人希望,也没有给普通人深深的绝望。我们无法控制除了自己以外的人和事,我们也没有要求身边的人必须保证和保持忠诚或永远友好,我们只能努力提升自己的“球技”,努力确保每一次的过人、投篮、抢断、篮板都是全力以赴的。至于球出手以后,放平心态就是了,积极跑位,为下一次触球做好准备。宫城良田是这样,吴清源也是这样。
看过以后,我好奇的是如果换成其他角色的视角重来一遍这个故事会是什么样的。毕竟是艺术作品,无法获取所有角色的所有生活细节,但随着越来越了解,我们越来越多地想知道所有人物的所有故事,哪怕是板凳球员的。在《灌》中,起码还能出四次大电影,可能流川枫视角是最无聊的一部......但也不好说,沉默寡言的人往往戏最多。
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之所以是甲乙丙丁,是因为我们有作为甲乙丙丁的记忆,如果记忆丧失,那可以是随机任意的丁丙乙甲,徒有其表就变得十分不重要了。和朋友们聊天,我总爱说放弃自己的好恶和记忆,会收获更广阔的一片天,但也有风险、说的也有些绝对。有人拥有并紧握住自己的,有人无所谓舍与得,也有人思维很快并懂得处处逢缘。我很难(思维思想上)平衡伟大和普通这两种特质并使它们共融,它们是矛盾的,就像幽默与严肃根据不同人处于某时某种心情下的不兼容,最后很可能就变得沉默。也许流川枫以后不打球了转而做了一名哲学家。五个人都不一样,但他们目的相同。只是如果拉长时间,如果他们“活”到今天都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了,他们还会经常在一起相聚么,很难猜测。
然而,批评它不好看的人是否仍然活在他们觉得应该是不变中的我不晓得,变化和成长这两个词经常混淆。变化是中性词,它不一定是成长,也可能是越来越糟糕,像历史一样。而不喜欢变化的心理其实是不愿承认事实上越来越糟糕的情况。非要给青春下个定义的话,就是要勇敢地承认和直面我们现在经历的是比从前更糟糕的和更糟糕的自己。出一部如此影响力的艺术作品不容易,无论它的形式是怎样的,我们都不应该浪费它。它只是一部披着篮球外衣的动漫、小说、诗篇、乐章、油画......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