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想法与思考首页推荐

过理性比较,但不攀比的生活

2016-12-05  本文已影响50人  戴戴写作之路

2016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去世八十周年,我是看了18岁正在读大学的堂妹QQ空间才知道的。

她说,辞世八十周年,谈到作家,先生仍是我想到的第一人。

然后配图四张。


小时候,在课本里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多,但没有喜欢到去记住先生仙逝的日子。只是暗暗佩服堂妹的才情。

她今年好像是19岁,上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每周都会发一篇文章在QQ空间,说是老师布置的作业。

我看过她十多篇文章,每一篇都让我觉得自叹不如,感觉写文章真的是需要一点天赋的。然后每次看完后默默点赞。

那天看到纪念鲁迅先生的说说,我内心有点嫉妒表妹的才情,是的,我的攀比心又在作祟了。


有一阵子原生家庭相关的文章特别多,我也开始了解原生家庭这个概念。

我无形之中遗传了父亲的要强的性格,又和父亲一样在兄弟姐妹里排行老大,所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兄弟姐妹有困难时,总爱帮一把。

同时也有一种原生家庭带来的攀比心,心中有一股容不得其他弟弟妹妹比你优秀的傲气。

刚开始的时候, 我也会不辜负父母期待般地努力,好像是为了他们那一辈互相比较自家的孩子时,我可以让他们脸上有光。

父母那一代,改革开放的风气刮到了湖南老家,中青年都出去打工。

但凡出去了一个人,有了落脚点,就会马上联系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一起过去谋生。

在外打工的时候,住在一起,难免有矛盾,吵吵闹闹,却也热热闹闹,烟火味十足。

父母那辈交集深,比来比去已经习惯成自然,这辈子恐怕也改不了了。

到了我们这一代,各自读书,各自工作,各自天涯,各自安好。

兄弟姐妹本就不多,生活中也很少走动,情谊自然也就淡了。

表妹在我学日语毕业后,去我的学校,跟我学了一样的专业。

她工作也有几年了,去过日本好几次了,遇到的上司也很照顾她。每次看到她晒的美食都很精致。我也很喜欢她。

妈妈告诉我,有一次舅舅炫耀似的说,她家女儿日语学得比姐姐好,都可以去日本了。

当时我听了有些苦涩,如今也能淡定地在表妹去日本的照片下面真诚点赞。

慢慢地,我懂了,我可以走出父辈的怪圈,不去攀比,就能防止兄弟姐妹之间本来比较淡的感情进一步淡化。

年龄渐长,我也渐渐认命。看到励志故事里从落魄处境走出来成功逆袭的人儿也不再心潮澎湃。

看过台湾电影《一一》的推荐介绍,父母和子女恋爱的场面重叠在一起,电影利用蒙太奇的效果,暗示着孩子将重复父辈的命运。

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很有可能倾其一生,也会和我们的父辈,是一样的宿命。

我开始平和心态,不去埋怨原生家庭带给你的不足,也不会异想天开自己会像励志故事里的女主角一样自带光环,在父辈的基础上实现大飞跃。

只是开始从父母身上理性地纵向比较。

比如说,父亲曾说他上学时文章写得好,叔叔在我小学时送过一本古诗集给我。

我最近发现了堂妹的好文采,又突然联想到家里两个最小的堂弟,一个考上湖南大学,一个初中在省里获得过作文竞赛前三名。就连没有高中毕业的一个堂弟,我觉得他文采也是不错的。

或许,写作,是我们家族的一个共同优点。在我们这一辈,也愈发明显了。

如果我们这些孩子,愿意发展这个写作优点,不要只是停留在学生时代去写作,工作以后也坚持这些兴趣爱好,刻意去练习,我相信是达到一个专业水平的。

沈从文说,我写了一辈子,写得好是最自然不过的事,若写得不好倒是奇怪了。

父母那一辈,因为养家糊口,把我们拉扯大已经很不容易,更没有心思,闲钱去发展兴趣爱好;

我们这一代生活过得稍微从容宽裕一点,便可以多看看父辈身上遗传下来的一些优点,把它发挥得更好。

或许因为共同的爱好,还能让兄弟姐妹之间有了新的交集。不再为那些虚荣地外在去无聊地比较,多为能精进自身,帮助彼此而努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