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库随笔人文

这可能是中文世界对《小王子》最深度的解读

2016-09-18  本文已影响7930人  外滩教育

看点《小王子》是人类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其全球阅读量仅次于《圣经》。为什么一本看似是很简单的专写给小孩子的童书会让很多大人甚至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感同身受,有很多生命深处的共鸣。今年香港书展上有一本绝对重头之作,上市不到一月即卖断,荣登书店销售榜首,它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完全不一样的小王子之旅。外滩君专访了这位香港中文大学的作者,为大家解读他写作此书的诸多小秘密和有趣的故事。

                                                      文、编辑 | 马用雷

八月上海书展这边热火异常,而七月香港书展那边似有不一样的风景。荣登新书榜首的是一本叫《小王子的领悟》的书,刚一面世,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卖断。

外滩君心生好奇,发现作者在香港《明报周刊》和内地《南方周末》曾连载过有关《小王子》的解读文章,而这本十二分的畅销书就是由作者一系列之前的解读文章重组扩展而成。在“南方周末”的微信公众号上,这个系列的连载文章几乎篇篇“10万+”,下面留言区读者回复甚多。

➙ 周保松在书展上签售新书

收到从万能的淘宝上购得的繁体书时,在扉页作者留下这么一段话:“可静,这是爸爸送给你成长的礼物”。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系的副教授周保松,已过四十不惑之年的他为何要写这么一本书送给自己的女儿?更关键的是,此书何以引起如此大的市场轰动和热烈关注,而且读者共鸣之言甚多?他的解读之言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他又是从什么角度切入《小王子》这本经典童话的,这背后的成书故事又是怎样的?

为此,外滩君专访了身在香港的周保松教授。

B=外滩教育   Z=周保松

━━━━━━

1.  “《小王子》绝不是写给小孩子的童书,

它的背后有非常深刻的哲学思考”

B:为什么要写一本哲学解读《小王子》的书?

Z:说回来,《小王子》这本书我中学时代就读过,但直到四十岁前我都没有真正读懂过。人生的不同阶段,自然有不同的生命体验。当我在四五年前重新再读《小王子》时,突然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读出了很多之前没有读到的深意。

去年我离开香港,去台北政治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与学生一起做读书沙龙,就在校园旁咖啡馆的地下室,地方很小,将将容纳二十来人。第一期的沙龙,刚好是小王子的电影上映不久,于是就这么讲开了。

那次的题目就是“小王子的领悟”,后来成为这本书的名字和书中的一个章节。回来后试着将它写成文发表在网上,不成想就引起了出人意料的反响和诸多读者反馈,于是就一直写了下来。到了差不多第三期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出版社(包括大陆的)来联系我出书了。

其实我自己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解读《小王子》的文字能够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据估计,读者从7岁的小朋友到70多岁的老年人都在读,跨度如此之广的读者群对于我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事。

那么,之所以从哲学的问题的角度来解读《小王子》,除了跟我的专业训练有关外按:周保松于2006年取得伦敦政治及经济学院的政治哲学博士。此前他在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并于英國约克大学取得政治理论硕士,现在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政治哲学教师)还在于我一直认为《小王子》绝不是一本浅显的童书,背后其实有作者很深的哲学思考,小孩子很难看得懂。

虽然很多人都很喜欢《小王子》,但真正看得懂《小王子》的却很少。《小王子》可能是父母们读给孩子听的枕边故事书,也有大人可能会为小王子与玫瑰之间最后生死离别的爱情而感动流泪。于是大多数人会将《小王子》定性为一本专写给孩子看的童书,不会有什么特别深刻的思想,年轻时读过一遍也就够了。

但我不这样想,也一直想不通一个问题:“为什么小王子在见到地球上的五千朵玫瑰时,他的‘独一无二’崩塌了,他甚至觉得自己配不上做一个王子;后来在与狐狸交流之后,他的‘独一无二’又复活了,以致他要冒着被毒蛇咬的生命危险也要回去,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改变?”就在这种哲学式的追问中,我的疑惑越来越多,而领悟似乎也越来越多。以至于,过去大半年,我将一本《小王子》新译本由簇新读到残旧。

➙ 按:周老师推荐台湾二鱼文化出版的《小王子》中文译本,缪詠华译

2.  “每个章节围绕一个哲学问题说开去,

并尝试说出我自己的领悟”

B:您认为您对《小王子》的解读与其他人的解读有什么不同?

Z:如果你已经读过一些文章,应该知道这本书不是文学评论,要探讨它的写作技巧和文学成就;更不是人物索隐,揣测小王子现实原型暗指谁,狐狸又是替谁代言之类。

这是一本哲学札记,英文名字叫Philosophical Notes on “The LittlePrince”,既然是用哲学分析的框架来解读《小王子》,就会涉及概念的分析(何为“驯服”、何为“独一无二”),价值的探讨(“小王子对玫瑰花有责任吗?”“玫瑰花爱小王子吗?”),以及一些生命意义的反思(“小王子为什么要冒着被毒蛇咬的生命危险而回到玫瑰花身边,值得吗?)。

整本书共12章节,每一个章节围绕一个哲学问题说开去,结合《小王子》的文本本身和我个人的生命体验和反思来写。

举例说吧,“驯服”、“爱”、“友谊”、“责任”、“幸福”、“选择”、“孤独”、“占有”、“死亡”等,都是书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也是现代社会重要的哲学问题。圣埃克苏佩里不是哲学家,写的是一本寓言体小说,因此不会做学院式的哲学论证,而是将他的问题意识巧妙地融入小说,并藉此反思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我这本书的目的,是尝试理解这些问题,并带出我的观点。

其实在写之前,我在网络上查过是否有其他人也有过对《小王子》的解读,但令我惊奇的是几乎没有。即便有一些,也是类似心灵鸡汤式的“美文”,或者把《小王子》仅仅当成一本写给小孩子看的童书或者爱情故事,很少有我这样的从《小王子》文本本身的哲学深度来介入,毕竟我们更想知道能否从小王子的故事里收获什么启发!

我也越来越觉得《小王子》这本书是作者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类处境的深切关怀。

➙ 在法国Lyon的Place Bellecour广场一角,小王子和作者的雕像

1942年,圣埃克苏佩里于纽约完成此书,此时正值二战,整个欧洲社会面临非常大的危机,联系到法国当时的文学背景,我们也可以发现书里面渗透出很多的存在主义味道。所以这本书绝对不是一本童话,远离现实和政治。

但是从书商的角度来讲,是不太会愿意让其保持原貌作为一本很政治的、哲学反思的书来面世,反而包装成童话或者爱情故事会更容易被人接受。所以借助商业操作的手段,将书中原本很沉重、很政治的内容拿走。这个时候就更考验我们深度阅读能力。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的哲学解读就是唯一正确的,这只是我的一点体会,既非定论,也不是什么指引,我希望这本小书,能够让大家看到,《小王子》里面的思想,值得我們认真对待。但《小王子的领悟》这本书的面世,能够引起这样的社会反响和读者共鸣,这本身是能说明一些问题。

其实所有对文本的解读,都是一场艰难的冒险,都有最终发现是错了的可能。我們只能努力尝试,然后由读者判断,并在持续的对话中寻求更好的理解。过程中,会有很多读者给我留言或者写信向我倾诉他们读《小王子》的不同经历和故事,这个交流本身就很奇妙——7-70岁左右的人群共读一本书,一起交流观点、一起分享自己的阅读故事。

事实上,我的写作也是这样,花好长时间酝酿,草成初稿,改个十多二十回后寄出,发表后收到读者回应,然后继续修改,如此往复,直到我觉得可以停了为止。

3.  “写《小王子》的解读文章,最难的

是如何代入每一个角色的内心”

B:既然您是第一个这么看《小王子》的,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和挑战吗?

Z:挑战有很多,包括哲学上的和写作风格上的。哲学上的难题,我可以找书来读。事实上,为了这些文字,我这大半年多读了不少伦理学和道德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写作风格上,我希望自己的文字,所有人都能读得懂。我一直认为,思想的深度和文字的明晰,应该相辅相成,而非非此即彼。当然,说易做难,我知道我离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

写作过程中真正教我感到吃力的,是我如何不只是从小王子的眼睛看这本书里的世界,还要从玫瑰的心里看,从狐狸的思想里看,甚至从地球上那五千朵玫瑰的角度看。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早已是小王子眼中的“大人”,童心所余无几,因此很难走进小王子的世界。这个问题不易解释,或者举个例子会好一点。

我觉得《小王子》之所以能够如此畅销不衰,而且越来越多人喜欢它,是因为它的故事代入感很强,读者很容易就把自己过去或当下的这种经历对应到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里,从而产生深深的内心共鸣。所以写小王子的解读最难的是如何不仅仅以小王子或者作者的眼睛看世界,而要将自己的经历和读者的正常理解,感同身受地代入到每一个故事当中。那么,我会想:

小王子为何非走不可?

读者应记得,《小王子》的起点,是他决绝地离开B612,远走他乡。没有这一幕,就不会有后来种种。问题是:既然小王子深爱玫瑰,为何非走不可?这个问题困扰了我整整两个月,数度提笔却写不下去。但不理解好这个问题,全书就不好理解。

为什么我会这样?我困惑良久,终明白也许是我离开初恋太久,早已忘记它是怎么回事。为了寻回感觉,我重温了好些初恋电影,例如《恋恋风尘》、《情书》、《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和《山楂树之恋》。我希望我的想象力和同理心,能帮助我回到小王子最淳朴最天真也最无知的时候,然后尝试理解他为什么要那样对待玫瑰。

几经艰苦,最后终于写成《初恋的脆弱》。我的领悟也简单:正因为是初恋,故小王子不懂得怎么去爱,也难以明白玫瑰的心事,遂导致误会不断,伤害不止。他无法接受玫瑰,更无法接受自己,于是唯有出走。

当然,这个解释,是我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理解他。小王子当时身在其中,恐怕难以明白自己为什么会那样。他是直到后来遇上狐狸,才开始领悟“驯服”的意义,才产生对玫瑰的无尽思念以及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所以才有最后选择被毒蛇咬的终幕。

愚钝如我,花了好大的力气,才能对此略有领悟。

先睹为快1:

附周保松老师书中章节原文(框内滑动即可查看全部)

初恋的脆弱

周保松

还记得年少时,初读《小王子》,我最不解的,是小王子为什么要决绝地离开玫瑰,害得深爱他的玫瑰要在小行星孤零零一人生活下去。如果这是一个关于初恋的故事,最美好的结局,难道不应是小王子和玫瑰一见钟情,然后彼此相亲相爱,最后长相厮守以终老吗?!

那时我相信,真正的爱情,不能只求曾经拥有,而应求天长地久──「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是我们那个年代轰动一时的铁达时名表广告,主角是周润发和吴倩莲。

及后年纪渐大,我经历了自己初恋的挫败,目睹身边许多朋友初恋的挫败,也在文学和电影故事中看到无数初恋的挫败,又或为了避免这种挫败而总是习惯性地安排故事主角早逝,以使得所有美好永恒停在时间的某一刻,我开始困惑,人生中最纯洁最投入最刻骨铭心的初恋,为什么总是这么脆弱,那么短暂。

我开始问,小王子的离开,是不是有着某些普遍的、关于人性、关于情感的秘密在背后,因而具有某种必然性?我被这个问题困扰经年,却始终没有答案。

过去大半年,我一个人在台北文山区新光路慢慢过活,静静重读《小王子》,细细回忆往事,始渐渐体会,问题也许不在于在不在乎,而在于这是成长必须走过的一段路。

小王子的出走,是因为玫瑰不够美吗?当然不是。在小王子眼中,玫瑰美得教他「心旌神摇」,并认定她是全宇宙最迷人的、独一无二的花儿。

是因为厌倦吗?也不见得。直到临走的一刻,小王子仍然在悉心照顾玫瑰,没有流露半分对玫瑰的不耐烦。

是因为玫瑰不够爱他吗?那更不可能。事实上,在分手的一刻,玫瑰放下所有骄矜,向小王子表白:「是的,我是爱你的。你一点都不知道,都怪我。」

小王子如此决绝地非走不可,我认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是他经历了一场初恋的危机,这场危机使得他无法面对玫瑰,也无法面对自己,遂不得不离开。

问题是,为什么会有这场危机?危机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离开是应对这场危机的唯一出路?

所有问题的答案,都隐藏在书中第八章,那短短几页之中。但作者圣修伯里的描述过于简约含蓄,故我们需要代入小王子的处境,并运用一点想象力和同理心,才能较好地理解他的挣扎。

小王子要离开,是因为他和玫瑰虽然都爱对方,但却相处得很不好,以至彼此误解,互相折磨。对玫瑰来说,她很在乎小王子,很渴望得到小王子的爱护,但却不知如何表达,于是愈爱,便愈怕失去;愈怕失去,就愈容易在小王子面前自卑。

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她惟有通过吹嘘来肯定自己,例如夸口说自己身上的四根刺足以抵挡老虎,又或诳称自己来自另一个较B612好得多的星球。小王子毫无恋爱经验,无从明白玫瑰的心事,结果「玫瑰随口说的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小王子都信以为真,因此变得很不快乐」。

为什么会那么不快乐?那自然是因为他也很在乎。愈在乎,心便愈敏感;愈敏感,便愈忍受不了对方半分的不好。

玫瑰知道小王子的痛苦。是故当小王子向她道别时,她沉默良久,才从口中轻轻说出:「我以前真傻,请你原谅我。你要快快乐乐的。」玫瑰其实十分不舍,异常难过,但她没有挽留,因为她知道小王子不快乐,她希望小王子快乐,但她没有能力令小王子快乐,于是只好放手。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是他们的初恋。因为其初,所以情动于衷,所以全情投入,但却也因为其初,所以手足无措,所以茫然无助。小王子很爱玫瑰,玫瑰很爱小王子,但他们却不懂得如何维系这段感情。一段稳定的关系,不仅需要激情,还需要聆听,需要理解,以及需要体谅和分担。

初恋的脆弱,正是因为双方都渴望得到最好的爱,但却不懂得怎样好好去爱。爱,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受伤跌倒挫败,庶几是这个过程必经的一课。

小王子后来有一段教人动容的忏悔:

「当时我什么都不懂!我应该根据她的行为,而不是她的言语来评断她。她芬芳了我的生活,照亮了我的生命。我真是不该离开她!我早该猜到,在她那可笑的装腔作势后头,暗藏着柔情蜜意。花儿总是如此言不由衷!可惜当时我太小,不懂得好好爱她。」

这实在是很痛的领悟。问题是,如果小王子不离开,他可以有这番领悟吗?恐怕不能。只有在曾经沧海(造访不同星球,并见识不同的人),在众里寻她千百度(见过五千朵长得同样美丽的玫瑰),并经过狐狸启蒙、因而知道什么是驯养之后,小王子才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去理解玫瑰,以及了解自己。

直到那一刻,小王子才开始明白,他错过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也才开始生出对玫瑰无尽的思念。真正的痛,不在分手的一刻,而在领悟之后。一旦领悟,小王子遂意识到自己对玫瑰的责任,并对年少无知带来的伤害生出无尽的歉疚。彻底投入第一次恋爱并彻底爱伤的人,多年后回看,往往会明白,那是人生的分水岭。

读者或会问,玫瑰后来怎样了?她的生命没有了小王子,往后的日子怎么过?作者没有告诉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平常如我们每一个人,初恋是我们情感生命的开始,而非终结。我们都会继续在路上跌跌碰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读者或又会好奇,小王子会不会最后真的回到他的小行星,和玫瑰重逢,从此快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作者同样没有告诉我们。但在真实人生,小王子这一去,恐怕多是没有回头路,因为即使重遇,由于两人别后走上极为不同的道路,因而具有极不一样的人生,两个人的心恐怕难如当初那样相印。

灯火阑珊处站着的那人,遂似近却极远,可望而不可即。这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件必须接受的事。怀念只能留在心里。

这是遗憾吗?也许是,也许不是。要看我们有着怎样的心境。天上的白云飘过山峦,云影虽不能久留,交会的美好却可以长驻心间,直到永远。

4.  “当你也像小王子那样,

经历了自己生命的万水千山……”

B:为什么想要把这本书送给女儿作为成长的礼物?

Z:这个可能跟我个人的经历也有关系,其实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在人生路上,都或多或少曾被大人进行过各种善意的教诲过——

“读中学时,我热爱写作,渴望成为作家。我的语文老师说,在香港做作家没前途,还是读商吧。”

“进了大学,我发觉自己最喜欢的是哲学。大人说,哲学在香港找碗饭吃都难,为了前途,忍忍吧。”

但是那次我没有再妥协,不顾一切地转系哲学。从那天起,我领悟到,诚实地聆听自己的内心,踏实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真实地活出属于自己生命的那一道风景,是我之所求。

另外,我的女儿已经五岁,同样喜欢绘画。如果有一天,她说她想做画家,我该和她说什么呢?我想,我会说,女儿啊,想做就做吧,爸爸一定支持你,并永远愿意做你的作品的第一个欣赏人;又或者到某一天,你不再想做这个梦,没关系,那就将它放下,顺着你的心去追寻另一个。至于梦想有没有前途,有固然好,没有……也没啥大不了。

虽然我也追问过:我真的可以做到这样吗?我真的能够抵受得了外在的压力吗?我真的能够放下做大人的自以为是吗?老实说,我没有信心,但我会努力。

最后,也是为了感谢我的家人的关怀和爱,没有这些我也许就不会有这样的心境写下这样的文字。

我在写作时,可静常常在我身边,陪我聊天跟我玩耍,有时我会问她那是一顶帽子还是蟒蛇在吞吃大象,有时她会画上一幅小王子哄我开心。当我为这本书该起什么名字烦恼的时候,有天送她上学,我问她意见,她想也没想就说:《小王子爱美丽》。我再追问了好几次,她依然坚持说“小王子爱美丽”。是啊,小王子真的很爱美丽的事物,爱一切美丽的人和事。

虽然最后没有用这个书名,但我想对她说:

“可静,这本书下笔的时候,爸爸常会想起将来的你。但爸爸知道,到你真正能够读得懂的时候,爸爸很可能已经老去,而你也一定像小王子那样,经历了自己生命的万水千山。但愿这本书,能让日后的你记起,你曾经有过快乐的童年,曾经忘我地沉醉于绘画,曾经大声笑问爸爸为什么天天拿着《小王子》而不理你,而我们更曾一起度过许多独一无二的时光。可静,谢谢你。”

先睹为快2:

附周保松老师书中章节原文(框内滑动即可查看全部)

因为麦子的颜色

周保松

在《小王子》第二十一章,小王子和狐狸作最后道别时,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动情的对话:

小王子就这么驯服了狐狸。然而,离别的时刻终于逼近:

「啊!」狐狸说……「我会哭的。」

「都是你害的,」小王子说,「我一点都不想伤害你,可你偏偏要我驯服你……」

「是啊,」狐狸说。

「可是你会哭啊,」小王子说。

「是啊,」狐狸说。

「所以说你一无所得!」

「我有,」狐狸说,「因为麦子的颜色。」

他们不是在简单的说再见,而是在永别。在此之前,他们在地球相遇,狐狸教晓了小王子「驯服」的道理,然后小王子驯服了狐狸。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小王子开始明白他对玫瑰是怎样的一种感情,体会到个中的责任,遂暗暗做了离开的决定。狐狸很不舍,但没有强留,虽然眼泪忍不住要掉下来。

小王子见到狐狸伤心,心里歉疚,口里却不肯认错,还有点不近情理地将责任一股脑儿推给狐狸。狐狸一点不恼,甚至直认一早知道驯服里面有伤害,但牠并不后悔,因为小王子留给牠「麦子的颜色」。是故此地一为别,路遥天阔,重会无期,也非「一无所得」。

小王子为什么看来如此无情?这里牵涉到一些小王子自己也未必能够明了的情结。小王子其实很尊重和信任狐狸,对他的教导言听计从;小王子当然也感激狐狸,因为在他经历人生最大的身份危机时,是狐狸将他拯救出来,让他知道即使他的玫瑰并非宇宙中的唯一,他仍然可以通过驯服来建立独一无二的关系。

所以,面对离别,小王子绝非无动于衷。他不是在卸责,也不是在埋怨,而是在难过之中生出一种情绪的反弹。他在追问狐狸的同时,其实也在追问自己:如果所有美好终必逝去,如果爱到最后终须受伤,委身于爱意义何在?小王子在绝望中,盼望狐狸能够给出理由说服他。惟有如此,他才能更好地见到驯服的价值,也才不会让自己觉得爱到最后,终是「一无所得」。

为什么驯服会令人受伤?骤眼看来,这个问题有点奇怪,因为驯服的本意是建立联系,彼此关爱,助人脱离孤独,这怎么会和伤害扯上关系?或许有人会说,那是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冲突,有冲突就会有人利益受损。但这肯定不是作者圣修伯里的原意。狐狸感到受伤,并不是因为牠和小王子发生了什么争执,起了什么磨擦,而是因为牠实在太爱小王子。

这个观点看似有点难解,但鲁益师(C. S. Lewis)的著作《四种爱》中的一段话,或许能够给我们一点启发:「不管怎样,去爱就会容易令人受伤。爱上任何事物,你很难不会因此心乱如麻,甚至为之心碎。如果你想确保自己分毫无损,唯一方法就是不去爱任何人,甚至爱动物也不行。」

为什么呢?因为人一旦爱,就会在乎;一旦在乎,就会全情投入;一旦投入,就会生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意;情意一深,当关系经受挫折,人就会方寸大乱,会身心交煎,会生出无边无际的怅惘。

是故爱得愈深,伤害愈大。伤害的可能,内在于爱。

这里的伤,非指恶意之伤、敌对之伤,而是指情感的失落带给个体无尽的遗憾。这种伤害最具体的感受,就是当对方离去时,你会觉得自己生命中最美好最柔软的那部份也给拿走了,你遂感到生命不再完整,你的存在遂被无尽的虚空占领。

读者或会问,这是否过于悲观?没错,每一段爱的关系,无论双方怎么努力,都会有失败、心碎的可能,但在真实生活中,不是有许多圆满的例子吗?

作者圣修伯里当然不会否认这点,而且他也一定祈愿所有爱的关系都能长久美满。但他提醒我们,正由于驯服需要人用心投入全情去爱,人就会变得脆弱,就不得不承受生命种种不确定带来的伤痛。

在各种不确定当中,最大的不确定,是生命本身。没有人会知道,我们什么时候要远行;但我们知道,我们终要远行。离别既是必然,离别之苦自也是必然。这样的事情,每天发生在我们周围,有天终也会降临到我们及我们最爱的人身上。「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这份寂寥,是所有经历过永别的人都会有的感受。

正是在此意义上,小王子和鲁益师都看得清楚,如果不想受伤,最好就不要开始。没有开始,就没有其后因爱而生的种种苦楚。

这种想法是否很不理智?不见得。许多跌过伤过的人会告诉你,早知如此,宁愿不爱。

于是,我们回到小王子的问题:我们最后会否一无所得?

小王子这样问,很合乎我们平时的成本效益思维:既然要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我们能够得到什么?我们的所得大于所失吗?狐狸顺着这个思路,给出一个回答:放心,我有所得,「因为麦子的颜色」。

这是什么意思?一个解释是:我知道会受伤,但我依然会选择爱,因为我最后会得到「麦子的颜色」所象征的记忆。在此意义上,记忆是目的,驯服是手段,受伤是一早预知要付的成本。

这样的理性计算,放在其他地方或许说得通,但用来解释人为什么选择去爱,却显得荒谬。我相信很少人会说,我之所以全心全意爱一个人,目的是想要得到那份爱的回忆。不是这样。回忆是爱过留下的美好,但我们的初衷是爱,而不是回忆。睿智如狐狸,不会那么傻。

那么,狐狸到底想对小王子说什么?

我想,牠是在说:「我的小王子啊,我们不是一无所得,所得就是我们爱过,就是我们彼此驯服过。你知道吗,我不吃面包,麦子对我毫无用处,我对麦田颜色更是一向没有感觉,但这一切都因你的到来而改变。你走后,每当风吹麦田,麦穗起舞,麦子的颜色就会提醒我,有个金黄色头发的王子,曾经走进我的生命,并和我有过美好的相遇。这就够了。

当然,人总是可以选择不去爱。但没有爱的人生,何足以言美好?!是的,你的永别,会令我受伤。但既然伤害内在于爱,我们就要学会好好接受它。在世间,没有认真去爱却又不要受伤这回事。没有伤的爱,不是最好的爱,甚至不是真正的爱。」

嗯,就这样。狐狸如是说。

那么,

你是否也像我一样

恨不得马上读一读这本书

或者至少重读一遍《小王子》呢?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

                                                       ——————

                                     探校录少年书房家长课数学思想

                                      学英语大考场美高党|国际课程

                                          小留学生日记批判性思维

                                 钢琴课|酷老师写作课牛娃录排行榜

喜欢就点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