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疫情的反思:我们要不要改成分餐制?
最近发现朋友圈已经有人开始呼吁分餐制,觉得挺有意思。在吃饭这样充满激情和热情的事情上,这样突如其来的倡导改革,似乎有点让人难为情。
情难了,菜就难以下咽。
中国人的特点是含蓄内敛,有情感不会过多表达,也不会像欧美那样动辄就肌肤相亲。可单单在吃饭这件事儿上,显出了过多的亲昵。
长辈们最爱的就是一家人在一起阖家团圆热热闹闹的情形,大家聚在餐桌上,别说用筷子来回夹菜了,共用一个杯子都很正常。这才能体现“自己家人”的亲情。
可每次遇到大流行病,合餐制就会被揪起来批斗。就像疫情之下欧美文化的“放荡不羁爱自由”一样,沦落为痛点和笑柄。
在记忆中,2003年非典时期也有过高涨的分餐制呼声。印象中一个叫中国烹饪协会的部门专门制定了《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要申报强制性实行公勺公筷和一人一盘的用餐方式。
我还看过一个电视节目,大概是辽宁卫视还是中央频道(具体哪个记不清了),总之是电视新闻,画面中一家三代坐在餐厅准备吃饭,餐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盘,还有公勺公筷的特写。
那时候是真的倡导公勺公筷分餐制。可时光飞逝,当大家开始美滋滋的展开新生活时,这个话题也就不了了之。
现在因为疫情,分餐制的呼吁声再次出现。可能是因为不看电视了,感觉呼声没有2003年那么强烈。
但新媒体文章的讨论也够犀利,网易浪潮工作室在3月发了一篇文章《中国人最可怕的吃饭习惯,该改改了》,批判的就是分餐制。文中还提到幽门螺杆菌会通过唾液传染。
反响声不断,支持者严厉批判吃别人口水很恶心,反对者则大骂不尊重传统文化。
中国人不是没有过分餐制,《春秋公羊传》中说“天子九鼎”。天子这九个鼎里的肉通常包括牛、羊、猪、鱼、腊、肠、胃、肤、鲜鱼和鲜腊。还有三个陪鼎,里面放着牛肉羹、羊肉羹或者猪肉羹。
可见分餐制都是从贵族开始的。唐顿庄园里的宴会也是一整只烤鸡端上来,由仆人进行分餐。这种吃法讲究丰盛,但浪费。
贵族有钱,平民老百姓是没钱的,他们没法在面前摆一排鼎的菜,身边还站着仆人伺候布菜。老百姓能在各自的大碗里添上菜,吃饱就不错了。
中国发展了这么多年,当过世界大国,做过礼仪之邦,现如今也终于摆脱落后思想,开始赶超欧美了。可总归是遗留下来一些封建思想残留物。
比如女人就该学会依附男人才叫活得幸福,比如到了一定年纪就必须结婚。我还有朋友说,到现在他们老家过年一家人吃饭,女人还不能上桌。21世纪了啊,重男轻女还没摒弃呢?
中国从分餐制改为合餐制,是因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东北西北生活的人民都是作风豪放的少数民族,这点在金庸的小说也总能体现,辽人金人喜欢打破汉人的繁文缛节,多些浪漫和豪放。
胡人进中原,不讲究那么多封建礼教,他们带来的床榻、胡木、椅子和凳子让人坐着吃饭更舒服,渐渐地,人们也就习惯了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
坦白讲,这样成百上千年的习惯,突如其来要改成分餐制,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
因为中国人聚在一起吃饭,不光是因为人情味,还有中餐的餐盘文化。
中国菜不像法餐那样严格的前菜和主菜区分,每道菜的份量更不一样。我们吃鱼很少切成一块一块的做,而是把一整条鱼改了刀开了花做成漂亮的松鼠桂鱼。这是中餐文化,也是功夫。
中餐的米饭和菜搭配着,一顿饭你不能只吃白米饭,也不能只吃一道菜吧?人少还能各自吃自己的,人一多了,谁去当那个分餐的仆人?
目前为止中餐里最适合分餐制的,应该是面条米粉螺蛳粉,一人一碗刚刚好。
当然中餐也不是没救了。我在广东吃饭的时候,有不少饭馆会为每个人备两双筷子,而且区分还挺明显的。一双用来专门夹菜,一双用来吃。
麻烦是麻烦了点,但在一些社交聚餐场合,饭桌上的人不熟也不认识,两双筷子的作用还是蛮大的。前提是对方也得自觉。
总而言之,中国人重面子,也重人情味,人情味越浓,就越不忍心做那个率先开始分你我的人。
不如从身边做起,家里吃火锅,备一双长筷子,夹肉的时候既能防止生肉的细菌入嘴,还能避免交叉感染。
另外也不必觉得倡导分餐制就是崇洋媚外。我在国外吃饭也常遇到隔壁桌在share,这是全球的餐饮健康问题,理性学习没什么错。
万事有开始才能有结果嘛~